最近四五十年,經濟學經曆了一場博弈論革命。1994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三位博弈論專家,2005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又授予兩位博弈論專家,可以看做博弈論成熟的標誌。這也更激發了人們了解博弈論的熱情。20世紀末期以來一個重要社會現象,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伴隨進行的,是大眾傳媒中經濟術語的一體化。現在,人們對於“零和博弈”、“囚徒困境”、“雙贏對局”這些本來屬於博弈論(gametheory)的專門術語,已經耳熟能詳。難怪“當代最後一個經濟學全才”保羅·薩繆爾森(PaulSamuelson)教授,在他生命的最後年月,告誡我們說:“要想在現代社會做一個有文化的人,你必須對博弈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經典意義上的經濟學,以經濟主體人的自利行為以及相應的市場反應作為研究的出發點。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也無論是競爭形勢還是壟斷形勢,基本上是經濟主體人麵對市場作出自己的最優決策。形勢嚴峻也好寬鬆也好,行為的結果是主體人自己決策的結果。
拿同質商品的市場來說吧,像壟斷(monopoly)那樣沒有對手的決策是比較簡單的,“計算”生產和供應多少東西到市場上去可以實現最大利潤就可以了。這時候,所論商品的市場價格由市場的需求和壟斷企業的供給共同決定,因此說壟斷企業是價格的決定者(pricemaker)。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價格決定者,那就是市場的需求,但是因為這個市場需求是千千萬萬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的總和,所以它已經不再具有人格化的麵貌。另一方麵,像完全競爭(perfectcompetition)那樣對手很多的情況下的決策也比較簡單,因為對手多了,他們的意願、能力、特別是他們的決策相互彙合,其中也包括相互抵消,結果“全體對手的決策”和市場需求合在一起,呈現可以預見的規律,從而可以把對手們的整體反應歸結為主體人麵對的“一個”不再具有人格化麵貌的市場。因為占有市場份額很小的每個競爭企業,不能影響所論商品的市場價格,所以我們說競爭企業是價格的接受者(pricetaker)。這時候,給定商品的市場價格,競爭企業要做的,就是“計算”應該生產和供應多少商品到市場上去,才可以實現最大利潤。
現代經濟活動早已超出上述模式。特別是當主體人麵對少數幾個作為對手的主體人的時候,主體人決策的後果,要由他自己的決策和他的對手的決策共同決定。前麵說了,壟斷和完全競爭這兩種極端情形的決策,都是“計算型”決策。最困難和最不確定的是隻有少數幾個對手的情形,即所謂寡頭經濟(oligopoly),每一方的市場份額都很大,每一個主體人的行為後果,受對手的行為的影響都很大。經濟學特別地把兩個企業合起來壟斷或幾乎壟斷了某種商品的市場,稱為雙寡頭經濟(duopoly)。可口可樂公司和百事可樂公司,幾乎壟斷了美國碳酸飲料的市場,它們之間的爭鬥,就可以看做這個樣子的爭鬥。
這種競爭,是相當人格化的競爭。每個主體人的行為,對對手的利益影響很大,每個主體人的利益,又受到對手的行為的很大影響。這種麵臨不確定性的決策,固然鬥智鬥勇,其中也有適應性很廣的規律。博弈論就是研究利益關聯(包括利益衝突)的主體人的對局的理論,是分析人們在博弈中的理性行為的理論,是討論人們在博弈的交互作用中如何決策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