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修築的聖薩爾瓦多城被攻占後,當天就改名為基隆軍鎮,雞籠也正式改名為基隆。
自此在台北地區,陳詔所掌控的地盤進一步擴大,根據軍事戰略等級,劃分出府鎮堡三個級別,設置了一府一鎮二堡四個基地,分別是:
台北軍府(府級,軍隊總部和行政中心)
基隆軍鎮(鎮級,舟山艦隊母港)
淡水軍堡(堡級,防禦哨所)
關渡軍堡(堡級,防禦哨所)
未來新的開拓地也將依據軍事級別建設基地,在整個台灣島收服前將一律采取軍管,並隨著拓墾的深入逐步過渡為民政衙門。
陳詔花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將城堡裏裏外外都察看了一番,加西亞神父設計的城堡圖紙也繳獲了,對比現狀修築進度最多隻有20%,接手之後工程量也將不小,曆史上西班牙人可是足足修了十多年才完工。
基隆軍港的建設自然不可能磨十年洋工,陳詔準備依舊按照原設計圖紙繼續修築,從台北調派一名工匠來基隆,跟隨西班牙人學習營建西式棱堡,為未來海外新地盤做技術儲備。
在城堡的南角,陳詔發現堆積了大量黑色的小石塊,走近細瞧才看清楚,原來是一堆煤,這基隆小島上還有煤礦嗎?
經過一番詢問才知道,原來基隆地區是有煤礦的,就在距離基隆港不到十裏,一個叫八鬥子的地方,這真是又一個意外之喜。
曆史上明末時期基隆的煤礦就有人土法開采,直至滿清光緒朝,第一任船政大臣沈葆楨在八鬥子開官礦,引進新式的采礦設備,正式大規模開采基隆的煤礦。
此後,基隆煤礦一度成為中國近代最大、最早采用機械采煤的煤礦,所產煤炭品質上乘,主要供應福州馬尾船政局造船煉鐵之需。
而當陳詔看到那堆煤後,第一反應就是:蜂窩煤!
曆史上,蜂窩煤的發明時間非常晚,1920年代才首次出現,發明人是中國山東德州一名叫王月山的煤棧夥夫。
王月山做過鐵匠,每天起床就先捅開鐵爐子,用鐵條一捅火苗立即從捅開的洞眼中“呼呼”地冒出來,這種常見的現象給了他一個啟示,於是他就根據爐膛大小,用煤粉捏了幾個大煤餅,並在上麵均勻地戳了幾個洞,結果火苗很旺,煤也節約了。
後來,王月山用鐵打了一個模型,將煤渣用水攪拌均勻,一個個打出來,這種有洞的大煤餅,便在德州風行起來。解放初期,這種有洞眼的大煤餅便傳到北京,因為它的形狀酷似蜂巢,所以北京人給它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即“蜂窩煤”。
基隆的煤礦正是一個極好的能量來源,蜂窩煤製作簡單,能為家庭和工坊提供燃料,同時優質煤炭還能為煉鋼提供所需的高溫,再也沒有比煤更好的燃料了。
陳詔當即決定,要大規模開采基隆的煤礦,發明蜂窩煤和煤爐,讓台北的移民和軍工坊用上煤炭,以後再也不用進山樵采,山裏的土著出草可是要砍人頭的。
...
“阿財,你沒事吧?大夥都沒事吧?”
“大哥,我沒事,就喝了幾口海水,直賊娘,這些西班牙人跑的比兔子還快。”
“發哥,好像有兩個兄弟沒能上岸...”
任阿發站在滿是小石子的海灘上,看著船員們紛紛被海浪衝上岸,他曾是林七老海寇團夥的一個小船長,年齡二十來歲,在陳詔收服大衢山後,他就順理成章的成了舟山艦隊的一份子,誰當老大無所謂,誰待遇給的足就為誰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