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內憂(一)(1 / 2)

楊誠十分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權力是怎麼獲得來的,削藩勢在必行,一方麵是擔心自己開了個不好的頭威脅到自己的政權,另一方麵藩王也確實對國家存在隱患,就像一顆隨時會爆炸的炸藥桶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展,因此他必須把那些還沒有起勢或暫時不敢起勢的藩王盡竭扼殺在搖籃裏,避免國家再次重蹈覆轍。

但削藩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事情。遼國建立之初,皇帝分封了上百個大大小小的諸侯王,即便是被少年皇帝削了不少,但仍剩下幾十個之多,其中除了楊誠以外最有勢力的莫過於商王、平王、襄王、周王為首的四大藩王集團,他們中間無論哪一個實力都不容小覷。現在政局動蕩他們早就蠢蠢欲動,若不是他們都懼怕楊誠或許國家早已分裂成群雄爭霸的形勢了。好在楊家軍的威名尚在,政治局勢也隨著楊誠的順利登基漸漸穩定,每個人雖然都各懷鬼胎,但也沒人願意當出頭鳥,所以在麵上還是和楊誠保持著該有的君臣禮儀,朝貢、朝見一樣不少,可誰又能知道這樣的和平能持續多久呢?要想完成削藩的任務除掉他們談何容易。

作為當朝丞相,百官之首的王儀是鼓勵削藩的,畢竟是他在私底下提出了削藩這一政策並指出利害關係堅定了楊誠的想法,但他並不建議楊誠采取武力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他對楊誠說道:

“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又雲:‘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戰爭從來都是政治都最後手段,一個明智的君主不可能隨便發動一場戰爭,更何況現在我們的軍隊剛剛經曆過大戰的洗禮,雖然取勝,但早已疲憊不堪急需休整,若帶著疲憊之師再次遠征麵對眾藩王休息很久裝備精良的部隊隻能立於不敗且不能長久,倒不如利用楊家軍的威名先震懾住眾人,然後攻擊他們的欲望、攪亂他們的人心使其不能抱團,待穩定局勢後在逐個擊破則大事定矣。”

楊誠認可的點了點頭,隨後便采納了這一進言,還有一個點王儀雖然沒有明說,但也話裏話外的告訴了楊誠,你作為一個藩王上位的皇帝,如果上位後還要繼續削藩,那其他藩王會怎麼想?既然你覺得削藩是對的,那你為什麼要舉兵呢?謀反豈不是被坐實了?原來本不可能聯手的人也可能會借此機會用“平叛”做借口聯手對付楊誠,那時便一發不可收拾。對於王儀他從來都是絕對的信任,這不單單是他能感受到王儀的忠心,更還有他那無與倫比的才華,當年王儀可是被冠以天下第一“謀士“的稱號,而後王儀所做的事情也完全證實了他這一稱號的正統性,配得上天下第一的美名。

而王儀對楊誠更是百分百的忠心,不單單是楊誠對於他有知遇之恩,若不是楊誠的提攜他一個農村的孤兒也不會有機會施展才華成為天下第一“謀士”更不會是當今人人稱頌的丞相了。更是楊誠對他還有救命之恩,那時是遼國三十五年,當時的楊誠還隻是昌邑王年僅二十歲的長公子,其父的封地還很貧窮且土匪層出,王儀生活的村子就是被土匪洗劫後屠殺殆盡的,若不是楊誠路過時救了他並帶回了府邸,恐怕這天下早就沒有什麼第一“謀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