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開端(1 / 2)

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從未被人們看好,一方麵楊誠雖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在自己的老家昌邑起兵受到了各方人士的支持,且已準備了許久,裝備精良,士氣正盛,但僅靠自己這仨瓜倆棗地盤上的力量還是不足以與幾十年來的朝廷對抗。另一方麵老百姓們也都在持觀望的態度,大家心裏清楚的很,什麼清君側,什麼正義之師,無非就是皇帝削藩導致的上層貴族利益受損從而引發的戰爭。上麵的事情從來跟他們沒有關係,誰贏對他們來說都無所謂,他們隻希望戰爭別持續太久,不要影響了今年的收成,免得又要帶著全家餓了肚子。希望這些當兵的能夠少做些壞事,讓自己和家人有條活路。

直到戰爭開始的那一刻,天平似乎有了導向。

少年皇帝心高氣傲,不聽良臣們的勸諫任人唯親,從而導致正麵戰場頻頻失利,諸侯也因為削藩的原因不願真正出力幫助朝廷,僅僅一個月楊家軍一路高歌猛進朝著都城禦龍城逼近,最近時僅剩下3天的路程。並且一路上軍律嚴苛,到了農忙時節甚至還會抽出部分士兵幫助那些因戰爭而被朝廷調走勞動力家庭,他善待百姓,所路過之地未破壞一處,深受好評。這時少年皇帝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他以為楊家軍不過是群烏合之眾,他以為他的削藩政策利國利民,他以為他會是有一番大作為受天下敬仰的皇帝。事實上他想的沒錯,隻是步子邁的太大了些。他緊急召開了一次朝廷會議,會議的內容很簡單,如何阻擋來勢洶洶的楊家軍?

會議持續了整整六個小時,有人提議遷都,有人提議投降,但均都被少年皇帝否決了,即便是父親留給他的老臣他也未采納其建議。

他寧願死,也不願向自己的錯誤低頭。

直到一位名叫張連的將軍提議死戰到底,這才算合對了皇帝的心思,力排眾議當即命張連為車馬大將軍,統領三軍與“叛軍”決一死戰。

他拿出了自己最後所有的底牌-從禦龍城附近所有城市能抽調的所有兵力,加上臨時征召,或者說強製征召的農夫,青壯年,共計車馬步兵45萬,從西,南,北三個方向以合圍之勢朝楊家軍襲來。這是楊家軍開戰以來麵臨的最大一次挑戰,要知道,即便這一個月以來他們一直在勝利,但人員的消耗是必然的,他們不像朝廷那般可以有源源不斷的後援補給,他們打光了就是打光了,時至今日,楊誠帶出來的三萬精銳,僅剩下兩萬餘人。麵對敵人的強大攻勢,以及可怕的45:2的戰力比,每個人都新生恐懼,包括楊誠也變得猶豫起來,將領們紛紛勸楊誠抓緊以現有條件進行和談,但隻有王儀,這位被楊誠稱為老師的人堅決反對:

“戰至今日,王上,您和談與投降有何區別?投降了又與送死有何區別?”

“那先生的意思?”

“打。”

“怎麼打?”

王儀一捋胡須看著地圖,指了一下:“到這裏。”

楊誠緊鎖著眉頭:“可我們兵力這麼少,怎麼可能。。。”

王儀笑著說:“難道王上還有別的辦法嗎?”

楊誠仰著頭沉思起來。

王儀隨後說到:“朝廷軍四十五萬看起來雖然很龐大,但實際上水分很多,都是些農夫和臨時強征、沒有作戰經驗的男性,現在又快到了秋收時節,他們都想著趕緊回家收地,哪有心思打仗啊,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其實也就五六萬,況且,如果朝廷軍短時間內解決不掉我們,那四十五萬人的吃喝拉撒怎麼辦?再加上朝中的大臣們本就不支持這場戰爭,拖得越久朝中就越混亂,皇帝的壓力就越大,我們隻需要退守到鷹穀死守以逸待勞,其必自亂,即便不勝打成平局也會有更大的談判空間。”

楊誠聽後眉頭不在緊縮,吐出了一口壓抑著自己許久的氣,然後笑了起來:“先生所言極是,就依先生。”

他大方喚來傳令官,語氣中沒有任何的遲疑,堅決且果斷:“命,大軍撤退至鷹穀城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