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退守函穀關,將洛陽城財物搜刮一淨之後,回關西去做他的土皇帝去了。
李儒本欲再勸,但見董卓眼中不經意間閃現的殺意以後,知趣的閉上了嘴巴。
袁紹時隔數年,終於又進了洛陽城!
隻不過他沒想的是迎接他進城車駕的,不是感恩戴德,歡呼雀躍、山呼萬歲的百姓,而是滿街麵如土色,奄奄一息、嗷嗷待食的饑民。
麵對這種情形,各諸侯麵麵相覷。
袁紹身為盟主,自然要做出表態。傳令後勤,運糧進城,賑濟災民三日。
董卓西遷,擄走獻帝以及洛陽城數十萬青壯。關於要不要追擊的問題,各諸侯又是吵得不可開交。
除孫堅、曹操外,其餘諸侯皆借口遠離治所多日,須回城處理政務,意欲撤兵。
曹操憤憤離席,意欲集結部下單獨去追董卓。
正所謂得天道者,天助之。
袁紹帳中有一謀士,姓荀名彧,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人,頗有才名。
早年因躲避董卓征辟,舉家遷往冀州。
袁紹出任渤海太守之時,聞聽其名,多次派人前往征辟。
荀彧初到袁紹軍中,才華不顯,袁紹頗為失望。僅以行軍司馬之職相授,負責統計兵甲器械。
反董聯軍受困虎牢關前時,看到袁紹保存實力,目光短淺,滿於現狀、不思進取,實在有負其家族“四世三公”的名望,便認定袁紹不是值得追隨的明主。
明主擇良臣,良臣亦擇明主!
荀彧便開始考慮後路了。
要不說三國時期有名的謀士都是七竅玲瓏心呢,這荀彧尋遍眾諸侯,最終將目標鎖定在曹操身上。
但他自己不願冒險,畢竟他身後還牽連著整個荀家的氣運。
便來了一個投石問路,修書一封發給自己的同鄉戲誌才,把他推薦給曹操。
戲誌才也是當地有名的能人,卻稱不上賢士。
因為他為人不修邊幅,行事放蕩灑脫,又頗貪戀酒色,因此名聲不是很好,一直未得到征辟。
不過,曹操卻是精明的很。潁川荀氏推薦人到他這裏來,自然是打著投問路的主意。
大家都是聰明人,心照不宣。
將戲誌才奉為座上賓。
這曹操確實有著有識人之能、容人之量。相處不久,便發覺戲誌才絕非庸才,便愈發重視。
聯軍兵不血刃進了洛陽城,戲誌才馬上就猜到袁紹等人必不會繼續進兵救聖駕。
他給曹操出的第一個計謀便是,曹操親率部下所有將士,全力追擊。
因為隻要追出去了,不管輸贏,都是贏了。
“曹操孤膽救聖駕”的事跡一傳揚出去,必能引得天下隱士紛紛來投。
曹操略一思索,便想明白了其中奧妙。
在洛陽宴席上,借酒勁大罵諸侯無膽,枉為漢臣。
憤然離席,獨自領兵去追。
果然,這一次曹操征討董卓,遇到呂布的伏兵,失敗了。
曹操將自己滿臉塗滿血汙,搞成狼狽不堪的樣子,逃回洛陽城。
這戲做到夠足了,諸侯們都幸災樂禍。
曹操獨自追討董卓,兵敗而回的消息傳出,天下漢民卻都認為曹操是一個大英雄。
經此一事,天下英豪紛紛前來投奔他!當然這是後話。
遠的先不說,就在這討董聯軍之中,亦有被曹操觸動之人。
劉備知道此事後,大罵公孫瓚不止。劉備之前數次請兵,原為先鋒討伐董卓。不想公孫瓚為個人私利而罔廢大義,一心隻想著回軍與劉虞爭奪爭奪地盤,數次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