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進入第三章,先介紹這穴道丈量的方法。
諸位一定要曉得,知道穴道丈量的方法,才不會找不到穴道,否則即使你知道要紮什麼穴道,結果你心到手卻沒有到,紮錯穴道也等於沒有紮。那我們丈量的方法,第一個我們叫同身寸。所謂同身寸,因為每個人的高矮體格都不一樣,像我在美國,NBA球員來的時候,門都走不進來,摔跤手進來,門也進不來,要側著進來,個子大到這種程度,所以你不能用我的寸來量他的,每一個人的寸都不一樣。怎麼量這個寸,把中指頭彎起來,這兩個橫紋頭,點跟這個點之間我們定義為一寸,這是同身寸。你不用去一個一個量,三個指頭拿起來,這是兩寸,四個指頭是三寸,以連接手掌的指端為長度標準。你看的時候要看病人的手,不能看你的手,大概就可以了。
這是我們的同身寸,小孩子要看小孩子的手。所以每個人的寸都不一樣,這是同身寸。我們在運用的時候,同身寸大部分用在四肢上麵,還有經絡之間的寸。而腹部跟胸部,另有個獨立的丈量方式。待介紹任督二脈,我會再講,基本上是以同身寸為主。
一、針刺的深淺討論
我們下針有深有淺,一般言,我們有受季節的影響,比如說在春天下針就要比較淺,秋冬的時候,針下的比較深,這就好像我們釣魚一樣。冬天的時候,魚都在比較深的地方,針就要下到骨髓去,春夏的時候,天氣比較熱,所以針下的比較淺,這是一個觀念。
還有,就是中醫認為,皮毛是肺在管,肌肉是脾髒在管,血脈是心髒在管,骨是腎髒在管。一般下針的時候,如果病在皮毛,我們針就下在皮毛,如果病在肌肉,我們下在肌肉,病如果是在血脈上麵,我們就紮在脈的旁邊,如果病是在腎髒,我們會從皮膚上麵下針下在骨頭的旁邊去。看這個病情在哪裏決定我們下針的深淺。
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介紹完以後。我會專門開始講針刺手法及補瀉手法,這個都是最傳統的針灸方式。
過去我們有一句話,叫做“腹深似井,背薄似餅”。這指的就是針刺的深淺。腹部上紮針的時候,可深針,背上紮針,就不可以深針,否則會紮到內髒。紮到肺會引起肺氣腫,但也不能說腹深似井,就紮那麼深,不能亂搞。還有,胖子瘦子下針的深淺也不一樣。
下針有個規距在那邊,不能隨便,有的穴道本來就淺,你也不能硬要把它刺過去,也無此需要。
二、一般針刺入穴方法
過去醫書如《針灸大成》提到入針的方式,下針的時候,要病人咳嗽下,針就同時下去了。
為什麼以前是這樣子,因為那時沒有針管,同時,以前針的(製造)技術很差,過去的針像火柴棒那麼粗,我們看黃帝的九針,《針灸大成》的九針畫的圖,那九種針根根都像火柴那麼粗,所以紮針比較痛。用咳嗽,一咳,針就下去了,比較不痛。現在有針管直接拍進去就好了。
美國政府規定,針隻能紮一次,所以你不用咳。不然中風病人,要下個十幾針,要咳很多次,所以說不要去咳嗽進針。
要知道穴位,知道大概的位置,針怎麼進去,這是有原則的。你要用手去摸質感,這是皮膚上的感覺,一般穴道絕對不會在肌肉上麵,你摸兩個肌肉中間穴位永遠在肌肉、筋旁,你摸上去有兩條,就在縫隙上下針,絕對不會在肌肉上麵,沒有這種穴道,穴道都在兩條肌肉中,或者是肌肉和骨之間。
比如說,我們下腳上的針,都下在骨頭旁邊,一定是在肌肉和骨旁邊,不會說直接紮在骨頭上麵。穴道或者是在肌肉和筋之間,身上有很多筋,穴道也不會在筋上麵,一定在筋和肌肉中間,或者是在筋與筋之間,絕對不會在筋上麵。比如說,心包經,我們有兩條經把它分開來,從這縫隙下進去,絕對不會下在筋上麵,也沒有任何穴道在血管上麵,一定是在血管旁邊,你不能說摸到一個血管,以為找到了,正對它下進去,那不是穴,根本不是穴道。
穴道一定在血管旁邊或在筋和筋之間、筋和肌之間、筋與骨中間。絕不會在骨上麵。不要看到一個骨頭,硬要戳進去。所以說,穴道一定在筋和骨之間。筋骨之間的穴道我們常碰到,像腳踝的地方,都是筋骨之間,不要直接紮在肌肉上麵,也不要紮在骨頭上麵,也不要紮在筋上麵。當你們穴道位置找到以後,就用摸的,就知道哪個是正確的,針下進去就對了。這是我們基本上找穴,下針位置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