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數十年農村就醫主要還是靠中醫救治病患的,西醫主要在一些大中城市。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健康醫療情況,同時亦十分關注中醫事業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逐步走向了正軌。1950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一屆衛生工作會議上,就曾明確提出中醫和西醫是團結的一種關係,意即中醫和西醫在對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健康事業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兩者都是需要團結的對象,兩者都不可偏廢,這就為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意即要服務於我國人民群眾的醫療健康衛生,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開啟了新的曆史篇章。為弘揚和發展我國的中醫藥傳統文化,促進和保障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進而更好地服務於我國人民的醫療衛生事業,1956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專門製定了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十二年規劃。通過該規劃,明確提出了促進中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是我國當前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通過這一規劃的形式,被作為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而被實施開來,促進了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並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
不僅如此,為提高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的地位,毛澤東同誌亦十分關心中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早在1958年毛澤東同誌就明確提出了西醫學習中醫的方針,雖然這是當時時代的大背景所致然,但卻為我國中醫事業尤其是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促進了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的蓬勃發展。至1966年,在麵對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適應廣大人民群眾醫療健康衛生事業的需要的前提下,我國對中醫事業的發展不僅製定了一係列的法律和法規,進而保障和促進了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不僅如此,為了培養有關中醫方麵的人才,黨和國家領導人亦十分重視在中醫事業教育方麵的投入,在北京、廣州、上海、南京等地相繼成立了大批有關中醫方麵的高等院校,加大對其的科研和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從法律和法規的製定,到科研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的加大,一改民國時期中醫事業頹廢發展的態勢,大大促進了這一時期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至1966年,我國新成立的中醫醫院已達到三百三十所,中醫醫院的病床數量亦達到一萬四千餘張。此外成立了大批的中醫的門診部、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和中西醫結合的病房等等。在上述基礎之上,我國亦建立了大批培養中醫人才的高等學府,通過這些高等學府培養的中醫人才又促進了中醫醫院的人才的引進和中醫事業的發展。不僅如此,我國還組織了專門人才組織編寫了有關中醫方麵的教材,確立了有關中醫人才培養的教材體係,為人才的培養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有人研究發現,至1966年,我國成立的有關中醫高等學府就達到二十三所,學校學生數量達到一萬餘名。而通過這些院校培養的畢業生亦達到五千六百餘名,師傅帶徒弟的亦達到六萬餘人。相應的科研活動則從渙散的狀態向集體研發的狀態邁進,適應了當時社會環境的發展。這些曆曆在目的成績,不僅證明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醫事業發展的重視,亦表達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人民群眾醫療健康衛生情況的關切。
事實上,中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應該是中醫,這一是關於人的科學是科學中的科學,中醫作為對人體更接近真理的認識,對人類長遠的發展貢獻巨大;二是中醫學中包含著一個完整的係統科學體係,這是一門一通百通的學問,上可認識自然界的一切,下可指導人類組織的建設,中可幫助人認識自己,它能夠使人冷靜、謙遜,活得更踏實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