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涵義(1 / 2)

看史書時,對兩個省份產生了濃厚興趣。一個河南,一個山東。當然其他省份也各有各的優勢,比如長安、南京、北京等,這裏暫且不提。

河南省是我的家鄉,我當然有興趣。這兒有洛陽、開封、安陽、商丘等曆朝古都,湧現諸多曆史名人屬“近水樓台先得月”,本也無可厚非。

曆史上山東省沒有成為哪朝哪代的國都,軍事位置不像“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河南那般重要,為什麼也湧現眾多英雄好漢和文化名人?

先不說孔子奠立的儒學影響了中國五千曆史進程。單就初唐時期,山東便湧現出許多響當當的英雄人物。耳熟能詳的魏徵、李世績、秦瓊、程咬金、杜伏威、輔公柘、竇建德、劉黑闥、單雄信……人傑地靈的山東簡直就是逆天的存在!

上述初唐人物都出身行伍,和李世民有密切關係。尤其魏、李、秦、程四人,為大唐建國立下汗馬功勞,也樹立了赫赫威名。

唐史中有一個人不太出名——現在的角度看不出名,實際上此人官封一品,貞觀朝的太子太傅,唐高宗李治的授業恩師——馬周馬賓王。初唐丞相也不過三品官,馬周何德何能做一品大官?

通過了解況,對馬周的興趣更濃厚了,他的經曆頗為傳奇,可謂是唐朝近三百年曆史的縮影。“凡是濃縮的都是精華”,那麼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尤其當代人對他大多陌生,以馬周為原型虛構一部曆史小說就有了普及意義。

馬周與魏徵、李世績、秦瓊、程咬金等武人生活在同一時期,也是山東人,隋朝時期稱為博州郡,唐朝稱博州,現在則是聊城市。不同的是馬周是文人,大唐建國時他沒立任何軍功,屬於草根階層,憑什麼成為李世民的寵臣,直攀權力高峰?要知道當世還是高門大閥把持朝政的時期。

馬周少年喪親,苦讀史書,精通春秋禮記等儒家經典,還做過州學的助教,後來從中書省小小的官職做起,一路攀升到中書令(丞相)。馬周的才幹和升遷符合太平天下文治規律,後憑學識成為太子李治的老師,一介草根教導太子如何做皇帝!

一開始李治不是皇位繼承人,李承乾才是太子。李承乾的前期表現很優秀,簡直是為了帝位而生的。母親長孫皇後去世後,李承乾又跛足,性情大變,成為不可理喻,行為乖戾的代名詞。

滿都文武都議論紛紛,李承乾太子位不保,李世民十分喜歡他,不忍讓他失去太子之位,派許多大儒教導他,方法不對沒能改變他。後來四皇子李泰趁機想當太子,倆人暗中鬥來鬥去,甚至準備再發動一次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十分痛心,不忍後代再上演手足相殘的事,便廢了兩個皇子,立中立的李治為太子。

李治登基以後,大家都知道了後事,武則天慢慢掌權,改唐為周,登上皇位,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

那時候馬周糖尿病並發症已經去世了,如果活著,他自幼熟讀儒學,儒學思想倡導“尊王攘夷”,他絕不會坐視牝雞司唱的武則天廢唐建周,肯定出麵橫加幹涉。也許有人說馬周一己之力,怎麼能阻擋得了武周的強權?

武周登基,得到了士大夫的支持,而貴族世家不支持。

貴族包括關隴集團,還有崔盧李鄭、王謝袁蕭、顧盧朱張等名門望族,他們以長孫無忌為代表。士大夫包括科舉製度考上來的,貧寒地主階層等小官小職文人武人。士大夫以誰為代表?李績,本姓徐,被李二賜姓李,也就是演義中說的徐茂公。

李績的兒子徐敬業,後來起兵反對武則天稱帝,駱賓王代其書寫一封討伐武周檄書,其有一句名言“一抷之土未幹,三尺之骨未寒”。這句話很多讀書人都熟悉。李績支持武則天當皇帝,連兒子也起兵反對,可見當時士大夫集團並非鐵板一塊不能插針,很多人都是有二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