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沿海東部兩市交界有個鎮,因柳樹和青溪得名柳溪鎮,柳溪鎮三麵環山,群山下是大片的水田和灘塗,東臨東海,南北群山之間有一條彎蜒曲折的溪叫青溪,沿溪而下分別是山區,平原和灘塗,青溪二岸河床邊是大片的柳樹和櫸樹,清澈見底的溪水長年不息的流淌,最後注入東邊的大海,滋養了這方靈活的山水,千百年來養育著一方百姓,生生不息。大部分的村莊分布在青溪的兩岸,
在青溪南麵有兩個村莊,一個叫楊上村,屬於台東市台門縣管轄,有三百多戶人家,基本都姓楊,北宋年間從河南遷移過來,民風彪悍。一個叫葉邊村,屬於台北市寧都縣管轄,有三百五十戶人家,基本都姓葉,在柳溪一帶村莊葉姓是大姓,相鄰村莊姓葉的很多,而且這一帶的風俗習慣是同姓村莊遇事相互幫忙,有種500年前是一家的宗族觀念。
楊上村在群山腳下,一半村莊鑲入山穀中,一半村延伸到在平原上,西北麵有一座百來米高的小山,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山的南麵屬於楊上村,山的北麵屬於葉邊村的,山頂上有一塊狹長的平地,生長著100來年的15棵古樹,因為是二個縣的交界一直沒分清楚是歸那個村的。葉邊村在楊上村的北麵,緊靠小溪。二村相距二千五百米左右,二村之間是平坦的水稻田,那個年代因為不同的市縣管轄,村和村之間沒有公路,隻有一條兩邊長滿野草的羊腸小路,二村水田縱橫交錯,特別到秋季收割的季節,因是集體生產隊,全村有生產勞力的人都會去幹活,二村人在田野上談笑自如,年輕人會進行各種收割比賽,一幅水乳交融的景向,百姓世代交好。
故事從解放前40年代說起,葉邊村有戶人家,生有三個小孩,老大叫葉大,老二叫葉二,老三叫葉小妹。葉小妹最小,從小聰明伶俐,很有主見,沒出嫁時葉大和葉二對葉小妹特別好。在那個艱苦年代,家庭人多往往吃不飽飯,二個哥哥總自己少吃一點也要留給小妹吃飽,寵著她,小妹做錯了事,二個哥哥也會在父母麵前替小妹受過。小妹就像一個跟屁蟲,跟著兩個哥哥,一天到晚的哥哥長哥哥短的,從小到大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也沒有什麼矛盾,一家人雖然和廣大老百姓一樣過的貧窮,但在一起和睦相處,感到特別的幸福。
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末,二個哥哥陸續的結了婚,葉小妹出嫁到楊上村,二個哥哥成了娘家人了,更加照顧葉小妹,剛結婚的幾年,因葉小妹老公家貧窮,二個哥哥總瞞著老婆,從家裏拿一些東西幫襯葉小妹,特別的照顧她,葉小妹也很尊重二個哥哥。相互走動很頻繁,二村的人都羨慕兄妹三人的情義,特別是那些兄妹關係不好的父母,更是羨慕的不得了。
過了幾年葉小妹日子剛有點好起來,又恰遇到了三年饑荒時期,連長年不斷水的青溪江的水也幹涸了,水稻田沒水灌溉,田床都被曬裂,田裏的水稻都被曬死,隻有靠近楊上村山腳下的水稻田有些收成,葉邊村老百姓收成很少,吃飯都很困難,到了青黃不接的月份,村民都去挖野菜充肌,有的到海邊捕點魚給小孩補充營養,日子過的非常艱辛。
楊上村靠山,相對葉邊村好一點,田地比較多,最關鍵是在楊上村村後群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座解放後五十年代建的水庫,叫將軍嶺水庫,這是解放後全國興建的十萬個水庫之一,當時國家考慮防旱抗澇的作用,才發動周邊的農民自帶幹糧義務築的水庫,正因為將軍嶺水庫的存在,讓周邊的村莊渡過艱辛的三年自然災害。楊上村也會拿出一些糧食支持周圍的村莊,那時候的中國老百姓普遍都是純樸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思想植入人心的。
葉小妹在自家也不富裕的情況下,拿出一部分的糧食幫襯了兩個哥哥,也經常會帶兩個哥哥的小孩來家住一段時間,總會留好吃的東西給小侄子和侄女吃。幫助娘家兩個哥哥渡過了三年困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