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年以後,當有記者再次登門拜訪,想對李作家年少成名的過往進行采訪。李長活禮貌地給登門的女記者倒了一杯熱茶,貼心地邀請小女孩進屋坐在沙發上先緩一緩身上蔓延開來的寒氣。四目相對,李長活示意女孩不要太拘謹,並開玩笑地說:“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可是沒有你這麼有毅力,這麼大的雪天,你一個小姑娘還堅持要來采訪我這個過氣的作家。我倒是有些好奇,你想從我這兒聽到些什麼故事啊!”女記者接過李長活遞來的茶,低頭快速地抿了一口,一時間仿佛是得到了糖的孩子,興奮地逐漸打開了話匣子。
“李老,我之前曾讀過很多你的散文和故事,覺得您將生活中的細節描寫的非常到位,形象且生動。您作品裏的每一個人物都非常鮮活,他們的感情與經曆都讓我深陷其中,產生共情。我此次冒昧地打擾你,是想讓您分享一些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包括你從事寫作的緣由、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是想借這個機會向更多年輕人宣傳一下來自寫作的魅力…。”
隻見年輕記者讚美的語言像流水車間裏的半成品零件一般,不間斷的,滔滔不絕,李長活有技巧的插話道:“沒想到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讀一些舊文章,其實也沒什麼,我呀還真有一個故事,是關於推銷保險的,你想不想聽一聽?”小記者一聽,馬上如小雞啄米般瘋狂點頭,並打開錄音筆,掏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準備記錄起來。
李長活看她如此表現,便慢慢地述說起來:“說起來,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遇到過一個年紀不大,向我推銷保險的小夥兒。機緣巧合之下我也覺得他人不錯,舉手投足間都透露著機敏與朝氣。”李長活漫不經心地停頓一下繼續說:“也如你這般。我記得他一見麵就誇讚我說:“李老師,你真是年少有為,這麼年輕就擁有了許多當下暢銷的代表作,這在業內也稱得上是少數中的頂流。能分享一下,您寫第一部作品的時候大概是多大嗎?”我回答道:“19歲吧,那時候也是寫著給自己玩的。”年輕小夥兒接著說:“19歲!真是太了不起了,在那個年紀我還隻會和父母撒嬌呢,而您已經開始從事文章創作了。冒昧地問一下,您那本登上銷冠的《獨活》又是什麼時候創作出來的?”“大概是3年前吧。”年輕小夥兒又稱讚道:“沒算錯的話,當時您應該正在讀大學吧,但您已經用自己的實力給廣大讀者朋友們帶來了《獨活》這本有影響力的書,而且它當年還是最暢銷的書籍,一般人真的做不到您這個成績。”緊接著他又繼續問到:“那您是以什麼為契機,創作了這本書呢?……”
回憶結束的李長活看向麵前正在聚精會神地聽著故事的小女孩兒說:“那你猜,我最後購買了他的保險沒有?”年輕的女記者疑惑地回答說:“您這麼問就是沒有購買吧,那您為什麼沒有購買呢?您不是很看好他,而且你們全程又聊地這麼愉快,是因為他推薦的保險項目不適合您嗎?”李長活語重心長地說:“人們是喜歡讚美之詞,這一點我也不例外,隻不過聽的多了,由衷地讚美就變成了阿諛奉承,隻會讓人覺得不舒服。所以,你覺得我今天講的故事怎麼樣,適合你們欄目嗎?”聽完緣由的女記者,身體一僵兒,臉色不由地變紅了。待她整理好情緒後,方對李長活說道:“李老師,之前是我表達的方式過於激進了,下麵我想和您聊聊您筆下的那些人物……。”
所以,李作家講的這個故事是想告訴那個女記者,也同樣告訴我們大朋友和小朋友們,讚美之詞原本就是一種對他人的認可和欣賞,隻不過若是這個表達的尺度掌握不好,很容易讓聽的人產生反感,反而沒有起到讚美對方的作用。也就是說,表達的方式其實很重要,讚美一個人要麼幹脆利落,要麼就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