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京師危局(1 / 2)

大明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後金大汗皇太極親率八旗大軍,號稱十餘萬,以蒙古喀喇沁部騎兵為向導,避開袁崇煥駐守的關寧錦防線,繞道蒙古地區,突襲明長城薊鎮防區的脆弱隘口龍井關和大安口,破牆入塞,直逼京師。明廷震驚。

深秋,寒風蕭瑟,京郊天壽山麓,一支隊伍正在集結,整裝待發。軍中大帳,位列首座的將軍名叫孫祖壽,身材高大魁梧,相貌英俊,正在為數名將官講解戰術。

“報!將軍,周副將回來了。”

孫祖壽回頭看著傳令兵,急切道:“快請他進來!”

話音剛落,隻見一名青年武官大步走來,旁邊還有一位身著文官官服的中年男子一同進入營帳。

孫祖壽認得文官便是昌平劉知州,立馬起身行禮:“不知劉知州親臨,末將有失遠迎,還望劉知州海涵。”

劉知州笑嗬嗬地道:“孫將軍免禮!本官是來向孫將軍賠罪的。”

孫祖壽頗感訝異:“劉知州莫要拿末將打趣,何罪之有?”

“孫將軍差周副將到衙門向本官借軍糧,軍糧確實是有,但沒有戶部的公文,本官不敢調撥糧草啊。”劉知州一臉無奈。

孫祖壽聽後眉頭緊鎖:“知州大人,建虜來勢洶洶,不日便危及京城。末將感念世受皇恩,不惜散盡家財,招募義兵,隻為報效朝廷,解家國之難。如今糧草緊缺,數千將士食不果腹,難免動搖軍心。懇請知州大人以大明江山社稷為重,調撥軍糧,以解燃眉之急。”

劉知州搖了搖頭:“孫將軍言重了,本官並非不了解京師的危局,而是擅調軍糧罪責重大,本官擔不起啊!”

一旁的周副將按捺不住,厲聲問道:“知州大人不肯借糧,若是賊寇襲來,豈不是白白資敵?”

劉知州苦笑:“若昌平失守,本官將付之一炬,決不落入敵手。”

周副將麵露不解神色:“大人何至於此?”

劉知州緘默良久,歎口氣說道:“若昌平有失,那是賊寇勢大與守土不力的結果;而擅調軍糧則是明知故犯,六科給事中和都察院禦史定會借機彈劾本官。本官死不足惜,可這無端罪狀不僅毀我清譽,還會禍及家人,本官實難承受。本官深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也敬佩將軍憂國憂民的情懷,唯恐將軍誤解,故而親自前來解釋,還望將軍諒解。”

孫祖壽深感失望:“知州大人的苦衷,末將難以體會。也罷,末將不為難大人了。周副將,送知州大人回府。”

劉知州感受到尷尬的氣氛,也知此行目的已經達到,久留無益,“孫將軍,本官雖不能為將軍分憂,但仍可將衙門半年糧俸捐出,這也是本官能做出的最大努力,還望將軍不嫌棄。本官回衙門後即刻差人送到。”

孫祖壽歎了一口氣,“知州大人,不是末將嫌棄,這點糧草實在是杯水車薪啊。”

劉知州懇切地說:“將軍不必過慮,不日戶部公文送到,本官必備好軍糧,火速送交貴軍。另外,本官也要提醒將軍,目前皇上還未下聖諭令你入京,將軍還是安心操練,靜待聖旨,萬不可擅做主張開拔部隊,否則將引禍上身。”

孫祖壽拱手致意:“末將謝過知州大人提點!祖壽乃戴罪之身,盼為國效命,雖立功心切,但仍會以大局為重,服從兵部調令。”

劉知州回禮道:“望將軍旗開得勝,解天下蒼生於倒懸。本官告辭。”

送走了劉知州,孫祖壽陷入沉思,如今大敵當前,僅以區區數千兵馬,在後金軍隊麵前,實屬螳臂當車,再加上軍糧匱乏,部隊的戰鬥力更加難以為繼,兵部的諭令遲遲未到,也不知京城布防是否妥當,能否抵禦後金的進攻。諸多難題未解,令孫祖壽心煩意亂,手握毛錐竟不知如何下筆。

良久,孫祖壽思慮成熟,下筆寫道“尚書大人親啟:今建虜已入長城,軍情危急,餘雖不才,獻三策以求退敵。策一,建虜雖勢大,然孤軍深入,軍中補給難以為繼,當嚴令各州縣、軍屯衛所堅壁清野,死守不出,斷絕賊寇劫掠補充之念;策二,集結重兵,阻敵於遵化,待各鎮援兵至而合圍,可解京師之急;策三,建虜主力入關,則後方空虛,令關寧軍從錦州出兵奇襲沈陽,亂其軍心,建虜必回師救援,可令山海關出兵西協伏擊,我軍再趁勢追擊,必能全殲賊寇。”寫畢,孫祖壽將手書封好,交與傳令兵趙士吉,囑咐趙士吉務必將此平賊方略呈送兵部尚書王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