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駐村的第三天,前麵兩天在清閑當中度過,今天的任務是栽苞穀。
國家倡導耕地麵積保護,各塊土地都要種植莊稼不能荒廢。國家的考慮是很正確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人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另外這也涉及到“三農”問題當中的農業問題,如果荒地遍野,農業談何發展?
上午9:00,我們一車人帶著工具來到了栽種苞穀的地方。栽種苞穀的地方在大山深處,是在山間開墾出來的一塊土地。中間有一段路程是沒有硬化泥巴路,道路狹窄,坡陡彎急,坑坑窪窪,我們在車上一路顛簸。不久我們便來到了目的地,這塊荒地長滿了雜草,有半個人高,十分的密集。我們五個人各自領了工具,開始清除雜草。兩個小時後,地上的雜草被我們清理完了。便開始挖地、覆膜、栽種苞穀。中途大家都累了,便休息了一會兒。有人拿來了水和樹上摘的梨子,我們邊吃邊聊天。
這時駐村第一書記楊書記開始Q我,因為我是研究生,學的專業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自紅土地江西。他讓我講講黨史故事。我笑著說:“哎呀,那太多了,江西作為革命老區,黨史故事太多了,每走一步,腳下就踩著一個故事。”楊書記說:“你就隨便講一個”。盛情難卻,思考片刻,我便開始講了起來。我的家鄉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我講了一個關於紅軍長征的故事。在紅軍長征前夕,於都人民傾力相助。長征首先要渡過一條河,叫做於都河,這條河比較寬,有數百米。沒有橋,需要用木板架設浮橋。當地村民便自發幫忙上山砍木材,砍竹子。一位老人聽說紅軍缺少搭建浮橋的木材,並把自己的棺材板給捐出去了。後來周××聽到了這個故事,非常的感慨,說“於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這個故事廣為流傳,生動的反映了紅軍和群眾之間的密切的關係,體現了人民群眾對黨、對紅軍深深的擁護和愛戴之情。講完這個故事之後,他們紛紛叫好。於我個人而言,在田間地頭講故事,這還是第一次,我感覺這個體驗十分的美妙。 我讀研究生期間加入了校研究生百年黨史宣講團,也講了一些黨史故事,參與了係列黨史相關的活動。如今走出校門,沒想到還能從事相關的工作,我感到很欣喜。而且這也是一種傳承,一種延續。
休息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接著幹活,這時楊書記又Q我了。他說:“小肖,你是研究生,你應該寫篇論文出來,研究一下如何種苞穀。”這使得我開懷大笑。我便隨口說道:“如何種好玉米?第一,要堅持黨的領導。第二,要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第三,要發揚艱苦奮鬥的長征精神。”所有人聽後哈哈大笑,誇我不愧是研究生,站位高。此時此刻我的內心特別的滿足,得到了一種認同感。這也是我們選調生需要駐村的一個原因,我們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我們缺少實踐經驗。入村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和平台,讓我們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進行深度思考,從而創造性的開展工作,給社會和國家帶來一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