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負是人性的特點(1 / 1)

人性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他與身體素質,家庭影響,環境影響多方麵造成的。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滿足和不滿足之間變化。也就是自負的不斷改變。

世人都知人性有善惡之分,但隻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價別人。舉例來說殺人,這在動物世界是很常見的,不管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在自己所認為的區域和對自身的了解。所做出的的一係列舉動。就是在自己所要得到的食物,威望做出的一係列的反應。也是得到族群別的成員的認可一種方式。這裏會有殺死同類或異類的方式,這就是所謂的獸性。這樣的事情沒有人去評價動物的善與惡,隻會評價殘忍,隻會用畜生來歸結所有。

人性是自負的。人是高級的動物,是要傳承的,在傳承同時就需要認同,認同就是在族群的認可度,每個人都有不同角色,就像狼群一樣都有自己角色一樣,沒有得到認同或者對自己的實力沒有很好的把控,最後這樣的狼有兩種結局,一是去別的族群得到認同,而是死去。人也是一樣,喜歡族群認同感。在一個和諧的地方,人際關係就可以看出本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知的東西,就像族長是血脈的傳承,是否明事理不重要能維護本族的利益最重要。族中的長老就不一樣了,雖然也是血脈的傳承,但是卻注重能力。有時看起來年齡參差不齊,這也是為了族群的發展最好的選擇。在不斷的認同中自負的標準在一步步的提高。會在適當的場合表現出所謂的自信這就是自負標準提高的表現。尊老愛幼隻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為了保持家庭的穩定,會出現認同感的傳遞。一個家庭的穩定就需要良好的認同感,良好的認同感才會使得家庭更和諧。老人在用自己的經曆去告誡後人,中年人用行動在維護秩序和證實告誡的重要性,小孩在學習適應達到家人的認同,然而不斷的試探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提高或降低自己的自負標準。

人性是自負的。每個人自負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家庭的因素造就了自負的標準。安穩的時代和激進的年代,所締造的標準就差異很大。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人的認知也是有限的。當社會安穩資源分配認同度高的社會。認同度就是從低到高的不斷實踐得到的,也就是自負標準一步步降低的表現。而激進的年代資源認同不高的社會。認同度會出現虛高而後在實踐中不斷降低,也就是自負的標準在一步步的降低。家庭的環境和對新生命的期望締造了一個秩序。這個秩序影響了,人對未來的判斷,及對認同感的切入點的不同。

人性是自負的。當一個人有自信的時候,不是說有多淵博的知識,而是對你的做法周圍人對你的認同度高而產生的感覺。舉例來說在一個周圍人感覺是個壞人的較量中你打贏了。這時周圍人對你豎起的大拇指。此時你看見了認同感提高,而表現出的情緒就是自信的表現。

人性是自負的。當一個人開始要改變自己,就是去學習社會認同高的人或學習做事的方法來改變自己,也就是對自己自負標準有了一個界定,想去融入群體而做的努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想要進入的圈子的為人處世,否定原有圈子和家庭所得到的認同感。從而得到原有圈子無法獲得感覺。

人性是自負的。家庭的影響和社會的影響,可以決定一個人對自負標準承受能力,可以讓一個人為了獲得認同感不擇手段。舉例來說就像科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窮人得到認同感最多,而且最簡單的辦法。這是一個在所有人認知裏的都可以得到認同感的手段。這是一個與權力掛鉤的認同感,是一張移動的令牌,但是這張令牌需要對賦予你的權力絕對的認同。

人性是自負的。人是對自負感有絕對的認同的,這個在自負標準和認同感起衝突的時候就會表現的很突出,專家就是很好表現。不同的人看待問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所以認同感知也是不一樣的。有時候專家發表他的言論,隻是代表他的片麵看法,因為有了專家這個頭銜,在自己的自負標準下講解了事情的看法。隻要是看法就會有不同意見,利益不同意見不同,在不同意見下做出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對自己的自負標準。就會出現有人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自負標準,而有的人用專家這個名號來填補對認同感的缺失,然而確立自己自負感的標準。

人性是自負的。付出與得到是人唯一評判自負感的標準,在一個社會自負感不是很明確而付出與得到也不明確的時候,很容易迷失自我。這點看看所謂的抑鬱症就是很好的說明,當一個人在家庭順利的時候,自負標準在進一步的提高,在遇到自負的標準和現實有很大落差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找不到從在的意義。而對社會的規則出現抵觸,對身邊的人沒有認同感,對自己的自負標準沒有一個很好的定義,或者觸及到了以前沒有過的自負標準,這樣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就會出現過激的想法或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抑鬱症。也就是自負波動太大造成的。

人性是自負的。環境是控製自負平穩的最好方法,在一個好的環境中自負才能穩定調控,使人過的舒服。自負在人生命中不會消失的,隻能去有效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