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君疑臣死(1 / 2)

為人臣者,竭力盡忠不難,難的是既要竭力盡忠又要在政治漩渦中保全自己。所以能臣良將盡忠者多,善終者少。

元平三十二年冬,大周皇宮發生巨變,皇上及太子突然暴斃。

邊軍將領程德忠與太子交好,遂率部星夜前往京都一探究竟,不料半路被朝廷拱衛營攔截,不許邊軍前往。兩軍僵持之際,邊關傳報沙陀國大舉進犯,不得已程德忠率軍回返,拱衛營乘勢追擊邊軍,苦戰十數日邊軍才得以脫身。

太子的胞弟平南王征討南蠻得勝,正欲回歸,聽聞皇上和太子暴斃,八皇子接管朝政打算登基稱帝。隨後又接到京都親信傳來的消息說皇上和太子暴斃是八皇子所為,便率得勝之師北上京都興師問罪。

得勝之師一路勢如破竹,直逼京都。朝廷無力抵擋便號召各地方士族招募鄉勇與朝廷一起平叛,在朝廷與各士族的共同圍剿中,平南王兵敗身死。

第二年春,八皇子登基稱帝,改號永康元年。

永康十二年秋。

邊疆大營內眾將官聚集在大帳之中,焦急地等待著朝廷的回複。

突然一聲“信使到”打破了許久的沉寂。

隻見一年輕小將,身披銀鎧,背束一竹筒,縱馬飛馳入軍營,大聲疾呼“朝廷公文到”。

衛兵快速跑過去接過竹筒送入大帳。

程將軍打開竹筒取出公文仔細觀看,臉色越發的難看起來。

“豈有此理”程將軍啪的一聲將公文拍在桌案上,氣的渾身發抖。

副將彭澤趕忙上前拿起公文快速看了一遍,然後對眾將官道:“朝廷旨意,撤兵回防”。

“不可啊大將軍”黃老將軍急不可待搶先說道:“這疆北八郡三關自十二年前丟失,從此再無抵禦沙陀國的有利屏障,異族時時侵擾防不勝防,每次我軍都要犧牲數倍將士才能抵擋,以致士氣蹉跎國威淪喪,今承天幸蠻邦內亂,守軍回調大半,我邊軍將士乘勢北上,風餐露宿浴血奮戰,功成隻在朝夕,豈能就此罷兵?”

“黃老將軍所言甚是,我主怯懦,奸臣誤國,欲使我二十萬將士無功而返,數萬士卒白白犧牲,可憐邊關百姓又要陷於異族鐵蹄之下”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來日攻下臨江關則疆北八郡三關盡為我軍所占,朝廷又能奈何?”

“不可,我軍北上雖為國家但未奏請朝廷,已惹得皇上猜忌朝廷不滿,今若不回是為抗旨,即使占得疆北八郡三關也難逃罪責,請大將軍三思”

“庸主無能,聽信讒言,不知撫恤軍民,不思收複國土,偏安一隅苟圖富貴,不如揮軍南下,直搗京師”

眾將官紛紛上前發表意見。

副將彭澤見大將軍還在猶豫便拱手道:“大將軍,現已進退維穀,宜速速決斷!”

大將軍深吸一口氣,眼神堅定。

“兵貴神速,戰機稍縱即逝,我等來不及上奏,皇上遠在京都不知前線戰事,又恐收複失地不利反遭禍患,故此生疑,以致誤信奸佞,今我軍大功將成,豈能因一道旨意而廢國家大事,來日攻下臨江關,我自去朝廷請罪,各位將軍回營休整,來日攻城”

眾將散去,唯有副將彭澤仍留在帳中。

“這裏並無他人,你我兄弟之間有話但講無妨”大將軍開口道。

“兄長不計個人安危,為國家社稷不惜違抗朝廷旨意,弟實不忍心讓兄長身處險境,弟願替兄去朝廷請罪”

“主將尚在,豈有副將承擔的道理”

“不如不去,我軍不日占得疆北八郡三關,將士二十萬,加上駐防三州六郡的五六萬兵馬,足可擁兵自守,朝廷忌憚,必然不敢相逼”

“我手握重兵又遠離朝廷,所以為皇上所疑,我若不去正中奸佞下懷證實我有反心,我程氏滿門忠烈,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隻是有三件事放心不下要交代與你”

“兄長待我情同手足,感念知遇之恩,敢不以死相報” 說罷彭澤跪地便拜。

“快起來”

大將軍扶起彭澤,鄭重的說道:“第一,我走之後你接管大軍,決不可將兵權交與他人;第二,無論我有何不測,決不可為我報仇更不可歸降蠻邦以免國家有傾覆之危,你我將為千古罪人;第三,我有一幼子,托心腹之人養在桃花澗,我若出事幼子就托付給你了”

次日,邊軍猛攻臨江關,將領無不用命,兵士無不向前。

十日後收複失地的消息傳入京師,朝堂震動。

群臣議論紛紛,意見各不相同,皇上一時難以決斷,遂急詔尚在養病中的丞相來宮中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