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米花書庫,歡迎加入米花書友大家庭,我們一起翱翔在文字的海洋裏麵,享受閱讀的無上樂趣##
百年名校北大,從建校伊始便秉承著一個理念:知識改變命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從北大最初建校時所開設的教學科目中就可以看到,當時的北大還叫做京師大學堂,屬於一所國立大學,但是與此同時,這所大學堂還兼顧著相當於現在國家教育部的職能,這也就是說,北大在最初成立的時候,不僅肩負著辦學教學的重擔,同時還有著發展國民教育的重任。而當時在北大所開設的課程中,不僅有理科和文科,還有政科、農科、醫科和商科,由此可見,在1898年的中國,北大創建之後就把商業定為了一個學科。
在當時,主管北大的大臣是孫家鼐,也就是北大的第一屆校長。眾所周知,孫家鼐是文淵閣大學士、學務大臣,並且是當時清光緒帝的師傅,作為一代帝王之師,可見孫家鼐的學識在當時是極為超眾的,而曆史上著名的戊戌變法也正是在這一年發生的,盡管最終失敗了,但戊戌變法如果沒有孫家鼐的從中斡旋和光緒帝的支持,是根本無法展開的,由此也可見,作為一代帝王的光緒和當時管理大學堂的事務大臣(相當於教育部長兼北大校長),孫家鼐都形成了一個共識:隻有用知識來武裝頭腦,思想才能夠得到進一步的解放,中國才會走向富國民強,才會成為世界上的強國。
從這個角度來看,北大的成立本身就是在國家命運多舛的年代成立的,這也就注定了北大在後來的演變中始終都會從國家的角度出發而製定一些教育發展的綱略。隻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北大已經在文科教育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尤其是那些從北大畢業的學生們,經過自身的努力很多都成為了白手起家創業的典範,比如俞敏洪、陳生等等,隻不過與其他取得成功的人士有所不同,那些曾經在北大讀過書的學生,當他們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之後,都無一例外地會對自己的母校存有深深的感激之情。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很明顯,這是因為北大在給予了他們一個良好的學習和讀書環境的同時,也教會了他們如何用知識來開發自己、武裝自己的腦袋。而作為一名青年人,北大教授王選認為,不要過於欣羨那些成功人士所取得的成功和財富,而應當用知識不斷去開拓自己思維的視野,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夢想。其言外之意也就是說,一個人隻有腦袋不窮了,他的“口袋”才會真的富有。
很多人都對王選教授的這一番話並不感冒,因為在現實中頭腦聰明者可謂比比皆是,學問深厚者更是有很多,比如各大院校的那些教授,他們的腦袋可謂是已經“富”得流油了,為什麼他們的口袋卻依然癟癟的呢?其實這種觀點是對王選教授這番話的一種誤解,因為像王選這樣的北大教授他們所追求的並不是財富,而是像北大成立之初所秉承的思想一樣,他們一直是在為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做著自己的努力。眾所周知,王選教授是漢字激光照排係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僅僅這一項發明來說,是根本無法用財富來衡量的,這一發明可以說是“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它引領的是中國科技的發展,其所“投資”的理念是整個國家。因此,王選教授盡管不是北大投資專業的一名教授,但是他卻用自己的言行向人們透露出了一種北大人的思想:思想有多遠,你的財富之路就能走多遠。對於那些北大學子而言,他們對這種思想都不會陌生,因為無論他在北大讀的哪個學科,都會深切地感受到這種思想在北大校園始終洋溢著。
如果從純粹的投資學的角度來講,很多人都會覺得北大的這種“開拓思想”的精神並不實用,並且顯得似乎有些“空洞”,但如果仔細去想就會發現,北大的這種對於學生思想上的解放。或是思維上的啟發,其實卻往往是促使那些從北大走出去的學生們能夠在他們各自的人生之路上獲得財富並越走越遠的主要原因。因為“先富腦袋,再富口袋”的思維定式是一種投資的理念,北大金融學教授佩蒂斯曾經不止一次地對他的學生們講過,如果一個人沒有遠見卓識,那麼他即使是在短時期內擁有了一定的財富,那麼他的未來財富之路也很難走得更遠。事實上這位外籍教授講得一點沒錯,因為這一點在美國的投資界表現得最為明顯,這種例子可謂比比皆是,比如對於那些在北大就讀經濟或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都十分熟悉的那些美國華爾街的投資大亨:索羅斯、巴菲特、江恩等,這些為世人所熟知的投資大亨們之所以能夠在數十年的投資生涯中做到長盛不衰,在這位遠離家鄉來到中國北大任教的佩蒂斯教授看來,並不是由於他們手裏掌握著多麼大的財富,用這個財富可以撬動經濟的杠杆,而是這些人往往都有著自己長遠的投資理念,也就是他們的思想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