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臥位
一、臥位的性質分類概念舉例
主動臥位即病人身體活動自如,能根據自己的意願和習慣隨意改變體位
見於輕症病人,術前及恢複期病人
被動臥位即病人自身無力變換臥位,躺臥於他人安置的臥位
常見於極度衰弱、昏迷、癱瘓的病人
被迫臥位即病人意識清晰,也有變換臥位的能力,但由於疾病的影響或治療的需要,被迫采取的臥位
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病人由於呼吸極度困難而被迫釆取端坐位
二、常用臥位
去枕仰臥位
1、昏迷或全麻未清醒--可避免嘔吐物誤入氣管而引起窒息或肺部並發症;
2、椎管內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後--可預防顱內壓降低而引起的頭痛
頭偏一側,兩臂放於身體兩側,兩腿伸直,枕橫立於床頭
中凹臥位(休克臥位)
休克病人
抬高頭胸一有利於保持氣道通暢,改善通氣 功能,從而改善缺氧症狀;
抬高下肢一有利於靜脈血回流,增加心輸出量而緩解休克
抬高頭胸部約10°〜20°,抬高下肢20°〜30°(1223)
屈膝仰臥位
1、胸腹部檢查;
2、導尿術、會陰衝洗等
仰臥,頭下墊枕,兩臂放於身體兩側,兩膝屈起,並稍向外分開
側臥位
1、灌腸,肛門檢查,配合胃鏡、腸鏡檢査等;
2、預防壓瘡;
3、臀部肌內注射時,下腿彎曲,上腿伸直;
4、左側:一般灌腸、慢性細菌性痢疾灌腸;
5、右側:阿米巴痢疾灌腸;
健側:會陰側切術後、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一側肺葉切除(呼吸功能可,不可一平臥);患側:全肺切除(1/4)、咯血、胸痛
兩臂屈肘,下腿稍伸直,上腿彎曲。必要時在兩膝之間、胸腹部、後背部放置軟枕,以擴大支撐麵
半坐臥位
1、某些麵部及頸部手術後:可減少局部出血;
2、胸腔疾病、胸部創傷或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難;
3、腹腔、盆腔手術後或有炎症:使腹腔滲出液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便於引流。同時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膿腫。腹部手術後一可鬆弛腹肌,減輕腹部切口縫合處的張力,緩解疼痛,促進舒適,有利於切口愈合;
疾病恢複期體質虛弱者先搖床頭與床呈30°〜50°,再搖膝下 支架,放平時,尾一頭
端坐位
左心衰竭、心包積液、支氣管哮喘發作的病人
搖起床頭或抬高床頭支架。病人身體稍向前傾,床上放跨床小桌,桌上放軟枕,可伏桌休息
俯臥位
1、腰、背部檢查或配合胰、膽管造影檢查時;
2、脊椎手術後或腰、背、臀部有傷口,不能平臥或側臥的病人;
3、胃腸脹氣所致腹痛的病人,可使腹腔容積增大,緩解胃腸脹氣所致的腹痛
兩臂屈肘放於頭的兩側,兩腿伸直;胸下、髄部及踝部各放一軟枕,頭偏一側
頭低足高位
1、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於咳出;
2、十二指腸引流術:有利於膽汁引流;
3、妊娠時胎膜早破:防止臍帶脫垂;
4、跟骨或脛骨結節牽引時:利用人體重力作為反牽引力,防止下滑
仰臥,頭偏一側,枕橫立於床頭。床尾用支托物墊高15〜30cm不可長時間使用,顱內高壓者禁用
頭高足低位
1、椎骨折病人作顱骨牽引時,用作反牽引力;
2、降低顱內壓,預防腦水腫;
3、顱腦術後
仰臥,床頭用支托物墊高15〜30cm 或根據病情而定,床尾橫立一枕
膝胸臥位
1、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治療
2、矯正胎位不正或子宮後傾;
3、促進產後子宮複原
跪臥,兩小腿平放於床上,稍分開; 大腿和床麵垂直,胸貼床麵,腹部懸空,臀部抬起,頭轉向一側,兩臂屈肘,放於頭的兩側。若取此臥位矯正胎位一注意保暖,每次不超過15分鍾
截石位
1、會陰、肛門部位的檢査、治療或手術,如膀胱鏡、婦產科檢査、陰道灌洗等;
2、產婦分娩
仰臥,兩腿分開,放於支腿架上,臀部齊台邊,兩手放在身體兩側或胸前
三、變換臥位法
(一)協助病人移向床頭:枕橫立於床頭。
一人協助病人移向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