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護理學發展史
一、護理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古代護理的孕育
1、“自我保護式”醫療照顧:是醫護活動的萌芽。
2、“家庭式”醫護照顧:母係氏族社會,由婦女承擔照顧家族傷病員的責任。
3、“宗教式”護理:人們患病了,求助於宗教,僧侶和修女們出於恩賜和自我犧牲精神,給予患者一些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安慰。
4、“社會化和組織化”的醫院護理:中世紀,由於宗教的發展, 建立了數以百計的大小醫院,由修女和社會團體提供護理服務。隨後受宗教改革連年戰爭的影響,護理工作進入長達200年的“黑暗時期”。當時護理的主要形式為醫院護理,工作內容僅局限於簡單的生活照顧。
5、“職業化”護理:在文藝複興時期,護理擺脫了教會的控製,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開始接受專門的培訓,護理逐漸成為一種職業。
(二)近代科學護理的誕生(南丁格爾的貢獻)
1.1854年克裏米亞戰爭中,使病死率由原來的50%降到2.2%。被稱為“提燈女神”和“克裏米亞天使”。
2.1860年,南丁格爾在英國的聖·托馬斯醫院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
3.護士必讀的經典之作--《護理劄記》,《醫院劄記》中闡述了她對改進醫院的建築、管理和衛生保健方麵的意見。
4.改進軍隊的衛生保健工作,提出預防醫學的科學觀念。
5.奠定護理是一門科學的護理理論。6.推動國際醫療護理事業及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
1860--1890年國際上稱這一時代為“南丁格爾時代”,這是護理工作的轉折點,也是護理專業化的開始。人們為了紀念南丁格爾對護理的貢獻,1912年國際護士會決定將5月12日(南丁格爾的生日)定為國際護士節。國際紅十字會設立了南丁格爾獎章,作為各國優秀護士的最高榮譽獎,每兩年頒發一次,每次最多頒發50枚獎章。
(三)現代護理學發展主要經曆了三個階段:以疾病為中心的階段、以患者為中心的階段、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階段
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階段:此期護理特點是護理隻是協助醫生消除患者的局部病症,但忽略了人的整體性;
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階段:恩格爾提出“生物-心理-社會”新的醫學模式;
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階段: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戰略目標。 中國護理學的發展古代護理:其特點是“醫、藥、護”不分,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其“養”即護理。
1、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
2、東漢末年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3、三國時期華佗《五禽戲》;
4、晉朝葛洪《肘後方》;
5、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
6、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
近代護理:是在鴉片戰爭前後
1、1835年,英國傳教士巴克爾在廣州開設了第一所西醫院。
2、1884年美國護士兼傳教士麥克尼,在上海婦孺醫院推行現代護理並於1887年開設護士訓練班。
3、1888年,美國護士約翰遜,在福州一所醫院裏開辦了我國第一所護士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