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在“成長”的意義上將王蒙《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中的林震、越慧文、 劉世吾三個人物形象進行對比分析。(50分)
答:總的來說,作品中主人公的\"成長\"大多遵循從\"天真\"到\"受挫\"到\"迷惘\"再到\"頓悟\"最後到\"長大成人\"的模式。所以,作為《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這部作品的主人公的林震,也經曆了這種模式的成長曆程。
林震的成長曆程也包括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林震初到組織部,他把對黨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對光明未來的向往化為一腔熱情,投入到工作之中。這裏所描寫的林震充滿了天真。第二階段,雖然他擁有一腔熱血,但一次次碰壁、受挫,也讓林震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這裏在林震去麻袋廠時的種種經曆,他很快就在麻袋廠中遇到了棘手的問題,而韓常新、劉世吾等領導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更令他\"目瞪口呆\"與\"惶惑\",還因一次擅自行動在黨小組會上受到了嚴厲批評,他極力想解決麻袋廠長王清泉的內心的矛盾和迷惘。第三個階段,則是迷茫中的林震在年輕女幹部趙慧文的開導和關心下,重新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在從趙慧文家走進夜色時,\"一股溫暖的泉水在心頭湧了上來\"。這讓他頓悟。但小說在最後並沒有明確指出林震最終成長成了什麼樣的人,給人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
趙慧文的成長曆程也大多數都表現在她的婚姻經曆上。因為相比於在感情經曆上還是一張白紙的林震,趙慧文已經有了幾年的婚姻經曆,所以她才會在林震感到迷惘,無助時起到類似於精神導師的作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趙慧文前期的成長經曆於林震大致一樣,都經曆過天真與迷;但在後期,她與林震則是走了兩條截然相反的路,她陷入了被不如意的婚姻生活支配的痛苦中。剛開始時,趙慧文起初是孤獨和清高的,在劉世吾有意無意的提到林震與趙慧文的情感糾紛時,她從容而平靜地麵對了林震的冒失,一切被輕輕地帶過,沒有再漾起什麼漣漪。後來,趙慧文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感到了無助,甚至生出想要離婚的想法,但在劉世吾的勸阻之下,原本也不服輸的她,最終又無可奈何。她最終還是深陷於婚姻的泥潭中,無法逃離。
劉世吾的成長經曆也經曆了林震所經曆的一切,也可以說林震是年輕時的劉世吾,經曆成就心智。起初,劉世吾也是一個對工作負責任,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複。但他最終還是成為了一個理想對現實妥協的人,他與林震的根本衝突是,林震企圖用理想去改造現實,劉世吾則用現實去否定理想。劉世吾最終從林震一樣的年輕人,成長為了\"新式官僚主義\"的人,成了一個\"習慣了禁錮\"的\"圍城中人\"。
2、請結合作品,論述以下兩個問題:
1) 論述話劇《關漢卿》“以詩入劇”的藝術特色。(25分 )
答:作者在劇情中常插入一些詩詞和歌曲,不僅有助於展現作品主題。而且增添了作品強烈的抒情色彩。“以詩入劇”使劇本詩情與劇情水乳交融。首先體現在,插入一些詩詞和歌曲,如《關漢卿》劇中的《蝶雙飛》;其次是創造意境,如《關漢卿》劇中的\"蘆溝壯別”一場景。最後,“以詩入劇”增添優美的唱詞,使全劇具有濃鬱的抒情氣息。例如,第八場朱簾秀在獄中用半朗誦、半歌唱的方式唱出了關漢卿創作的《雙飛蝶》,使劇中增添了淒美的氣息。還有在其中一場中,朱簾秀又唱了支《沉醉東風》,這些曲詞給全劇增加了詩意和抒情性。這種話劇加唱的做法,也是作者對傳統戲劇的一次大膽創新。
所以,《蝶雙飛》《沉醉東風》兩個著名插曲,就把讀者和觀眾帶到詩的意境中去。劇中有詩,詩中有戲。
(2)論述話劇《關漢卿》“戲中戲” 結構特(25分)
答:戲中的“戲”,指的是《竇娥冤》,從關漢卿目睹朱小蘭冤獄寫起,將創作、演出、修改的全過程都寫進了戲。塑造了關漢卿這個以戲劇為武器的“憤怒的戲曲戰士”。
田漢的《關漢卿》以\"為民請命\"為政治主題,以銅豌豆精神為關漢卿的性格主題,這兩個主題凝聚起來體現在《竇娥冤》的創作及遭遇中,關漢卿的形象也是在圍繞《竇娥冤》的創作、演出和修改的鬥爭中完成的。戲中戲的手法是比劇結構上的鮮明特色。劇中穿插了《竇娥冤》的創作、排演,戲裏戲外相映照,強化了劇作的思想表達與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