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篇 父母育子養心與互動成長(1 / 3)

行為1 兒子淘氣老爸該如何做。

家長敘述。

我是一個五歲男孩的父親,有一個問題我一直都特別地困惑,即不知道應該怎麼把握做父親的嚴與慈的度。我兒子很淘氣,同時也很敏感,對他寬鬆一些,他就特別調皮,無法無天,嘻嘻哈哈的沒個正經;可我一臉嚴肅時,他又被嚇壞了很緊張的樣子,有時小臉都白了。早上起床,從來都特別磨蹭,他媽和姥姥每天急出一頭汗,也很難給他穿上衣服,我進臥室門一吼他,他就灰溜溜地聽話了。有一次我開車送他,他坐在後排座上,路上跟他說笑著很輕鬆時,他忽然就起身從後麵緊緊摟著我脖子說:“誰讓你早上說我那麼狠的,嗯?!”嚇得我趕緊把車停到路邊,大聲地罵他:“你是想讓咱倆都沒命啊!”嚇得他哆嗦著直盯著我的眼睛看,事後我又很心疼。我認為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在孩子麵前樹立一個有威嚴的爸爸的形象,可我又想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理想的父親形象應該是什麼樣的?對這樣的孩子我應該采取何種教養方法?

專家解讀。

從這位父親提出的困惑與美好願望中,能感覺到這位父親對孩子很有責任感,很想學習成長,人很開明,但同時也是一位年輕的父親,沒有太多的育子經驗,還不太懂得幼兒期間的心理特點,尤其是自己兒子的獨特個性。

這個男孩子的個性特點具有這個時代典型的小男兒的特點:聰明,開朗,敏感,膽子既大又小,總想嚐試著爭取更多的權利,受到挫折後又十分不滿。在脾氣好的家長那裏會得寸進尺,誰厲害一些,他就聽誰的,但心裏絕對不服。秉性很滑,不定性,難以捉摸,因此,行為表現伸縮性非常大,讓父母難以感受與控製。

同時,孩子父親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也正在成型的過程中,個性與心智也正在成長狀態中,對於孩子的各種心理與行為表現有時也會感到猶豫不決。在無法決定到底是該嚴些還是寬些時,孩子的多麵性更加有機會得以顯露出來。

專家引導。

這種一管就膽小,一放膽子就大的孩子需要父親以穩定的態度來引導與製約他多變的性情。父愛本身就很偉大,觀念可以慢慢學,教養方法可以漸漸悟,方法也需要靈活使用。這位父親隻要心安理得地按照自己的第一感覺去管教,去與孩子相處就可以。

理想的父親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可以嚐試著在工作和生活中發現並做有意義的事情,並且是專注而高效地去做。衣著整潔,言談舉止得體,語氣腔調平和而沉穩,親切而嚴謹;及時發現教養中的問題,但不責怪孩子也不推諉責任,而是合理地交流和建議,孩子一時難以接受或還不理解時,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事事站在理這一邊,而不是計較自我的感受,就可以在孩子心中樹立威嚴的爸爸形象。

總之,爸爸要想在孩子心中有權威感,就要做精神獨立、擔當責任、明智而有教養、穩重而成熟的男人。至於與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就要對孩子的遊戲感興趣,對孩子的生活、交往和學習也比較了解,經常和孩子相處,自然父子之間就會有共鳴。而威嚴與親和完全可以在爸爸身上共存。

行為2 孩子怕我,跟我不親。

家長敘述。

我是一個媽媽,女兒五歲,我在懷孕期間就讀了很多兒童教育與心理方麵的書,深感教育孩子的責任重大。平時我做家務做工作本身就是那種認真負責的人,所以決定對孩子的教育絕不能大意馬虎。孩子從生下來到現在,主要都是我來帶,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我都花盡了心血,孩子很聽我的話,可能是平時我管教孩子有些嚴,孩子跟她爸爸和她姥姥特別好,對我不是那麼親近。可我很看不慣她爸爸和她姥姥哄著孩子的做法,孩子也根本不聽他們的,早晨起床孩子很磨蹭,爸爸怎麼哄也不管用,我一進房門,她立刻爬起來穿衣服。可進了衛生間後,我給自己擠牙膏,順便也給她擠了一下,她突然哭起來了,邊哭邊怪我:“誰讓你給我擠那麼多的?”我很生氣地找愛人說理,可愛人卻反過來責怪我,說是我平時對孩子太厲害了,孩子怕我,心理承受能力反倒下降,脆弱到承受不了一點點小事。可我總不能看到孩子不守規矩不懂事不管吧?這個時候我能不說嗎?不說她不是在害她嗎?我跟愛人因為嚴和鬆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經常爭吵,孩子看到了更是不聽話了,被慣得沒樣子。我很憂慮,雖然工作忙,我也不願放棄對她的管教,怕交給愛人和老人把孩子毀了。本來一直很自信的我,現在感到困惑了,難道我對孩子管得嚴一些不對嗎?像她爸爸和姥姥那樣慣孩子就能把孩子教育好嗎?

專家解讀。

能感覺到這位母親很理性和決斷,能克製和約束自己,有做人做事的標準,很有自己的原則,十分關心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不願意沒有原則全無對抗性地完全順著孩子的要求,哄孩子開心。嚴是愛,鬆是害,中國老話是很有道理的,這位母親真的很可敬。

然而,不知這位母親感受到沒有,成年人、兒童、老人的生活規則都是不同的。成年人的做事規則就是理性、效率、規則,隻要是對的,一定要堅持,不對的,馬上改,沒有通融;兒童的規則是快樂為主,怎麼痛快怎麼做,當時直覺上有什麼需求就說出來;而老年人則是怕不安全,隻要是安全的,就是可以包容的。老人與孩子更接近,所以這位母親才會感覺到自己是對的,卻不被家人理解。如果隻以成年人的規則與孩子相處,孩子是難以理解你的規則的,很難配合你。

感覺這位母親在教育孩子並且與孩子交往過程中,似乎主要是成人對孩子、從上到下的教育和引導多一些,強調讓孩子遵守規矩,卻缺少與孩子進行平等地相互探索與交流。要知道,爸爸媽媽是孩子成長的重要伴侶,孩子一生中有許多人來到他的生命中,爸爸媽媽是孩子早年最親密的伴侶,一起分享生活的感受,分享生命的體驗。在家庭中,如果都是母親在規定孩子的成長方向,給予孩子指導,幫助孩子長大,這種家長式的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我們多子女的那個年代,不太適合現在這個時代的孩子們了。這個時代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貼心的伴侶,經常會感到很孤獨,很需要有人能走進他們的內心,哪怕與他一起犯錯誤一起受懲罰,他也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是有人陪伴的,而爸爸和姥姥就做到了這一點。

專家引導。

孩子在年幼時生理和心理都比較脆弱,他們的視神經、聽神經和安全感、對人的信任感都在發育,他們更喜歡看到平和的臉,聽到親切的聲音,尤其是媽媽,應該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最溫暖的依靠和港灣,所以如果你嚴厲些的時候孩子就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排斥。可所有的孩子都深愛爸爸媽媽,他們心中最柔軟的位置始終給你留著。

建議母親多注意與孩子平等友好地相處,除引導孩子遵守規矩以外,給孩子一段成長成熟的時間,孩子早晚會懂事會長大的。

同時,平時管教孩子時,建議母親把握一下嚴厲的度,並提出可行性的建議。尤其是說重話的時候,一定要重話輕聲說,看著孩子的眼睛,非常誠懇而堅定地與孩子對話。

行為3 愛人說我太過男性化思維。

家長敘述。

我是一個孩子的爸爸,我兒子快上小學了,這幾年辛苦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和孩子的母親之間,個性與教育觀念不斷地交鋒。我和愛人之間沒有別的不一致,就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分歧很大,每次一發生衝突,愛人都說我是大男子主義,過於男性化思維,說我獨斷專行,太家長製太強權,會嚇著孩子,孩子表麵上聽我,可心裏根本不服,所以沒有什麼實際教育效果。她說她經常給我和兒子做和事老,活得特別累。我工作忙經常出差的時候,她又說我應該多陪陪兒子,否則孩子沒有男性特征,總也長不大,像個小寶寶,這時,她就不說我獨斷專行了。我們最近經常一說話就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搞得全家人都不開心,我不知道,作為孩子的爸爸到底應該采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溝通?男性與女性的差異究竟是什麼?

專家解讀。

傳統意義來說,女性與男性的特征及思維方式是有明顯差異的。女人很感性,做事以直覺為主,想象力豐富,語言能力發達,喜歡與人親近,心中有情感就想表達出來,她們經常很感性地表達著情緒情感,這一點與孩子很接近。她們體貼入微地去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每一點都考慮得很精細,但較為彌散、隨性、率真,全局把握能力弱,遇到問題常常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意誌力也較為薄弱,不大會決斷,情緒化。

父親當然同樣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幸福聰明,但出於男性特點,他願意把他認為最好的東西送給孩子,他們認為理性、主動、成長、穩重、自立、堅強等更重要,男性考慮問題較為全局化,也更為長遠,思維風格更為理性,注重邏輯性和現實。他們情感較深沉,通常不喜歡表達,內心情緒起伏即使再大,外表也盡力克製,保持沉默。但他們一旦難以控製情緒時,會爆發得更為劇烈,引起“地震”,那時顯得格外“脆弱”。父親往往會擔心此時孩子的一點兒耍賴的跡象會成為將來行為偏差的萌芽,所以,通常他們更注意限製和約束孩子,建立規矩,執行規矩,如果孩子不守規矩,父親就要實施懲罰。

因此,即使感情再好,在一起生活時間長了,差異也明顯,女性經常會很不習慣男性的沉默、決斷和過於理性,還有家務上的粗心大意或懶惰,時間久了女性就會開始抱怨;而男性也很不能接受女性的缺乏邏輯、把錯覺當現實、嘮嘮叨叨不解決問題,遇到挑戰時扛不住事兒。這種差異一直存在著,表現在對各種事物的態度上,尤其是對孩子的教育上。

專家引導。

爸爸媽媽二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觀念、個性、行為習慣產生差異並發生碰撞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用心反思的人會把這個過程變得更短,很快進入相互理解和接受的階段。如果這個階段進展順利,之後就是相互欣賞與交融的階段,這幾個階段可長可短,但如果一直在指責對方的不是,這些差異的“官司”永遠打不完,磨合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成就的獲得。

建議夫婦二人不斷增加對對方的理解,對自己的理解,更多地接受對方,不斷發現對方的優點,提出來鼓勵對方。向對方學習,不斷改善優化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優勢互補,不能因為不習慣、不理解對方而隨意指責對方。

盡管母親有時會數落父親獨斷專行,但心中還是承認父親對孩子巨大的影響力,做爸爸的一定要把男性特征盡可能多地傳遞給孩子。在陪孩子一起外出、在家遊戲、分享交流的過程中,父親思維的深刻性、邏輯性、身體的靈活和力量以及自信、勇敢、堅強、獨立的特征,孩子都在無形之中模仿和學習著,孩子的生命會變得更加成熟。

行為4 寶寶不聽話爸爸唱黑臉。

家長敘述。

我是寶寶的媽媽,在家辦公,寶爸工作特別忙,主要由我來照顧兒子。可能我屬於那種好靜、意誌力比較薄弱、精力不足、不喜歡與人交往的人,我其實很不情願天天帶孩子。說實話,越帶越發怵,寶寶和別的孩子相比,顯得尤其淘氣,不管吃飯、睡覺、看電視、出去玩、買東西、吃藥,寶寶都能給我出很多難題。我脾氣一直都挺好,剛開始寶寶不聽話時,我總是一遍遍講道理。都說跟現在的孩子要平等,要講道理,可他怎麼都不肯聽,一遍遍地跟我磨,最後,我終於跟他發脾氣了,大聲吼他,他也嚇哭了,可還是不聽我的話,不肯按我說的去做。發完脾氣後我又去哄他,我總覺得跟寶寶使不上勁兒,要是寶爸在家,我就能輕鬆一些,因為寶爸能充當黑臉角色,隻要孩子不聽話,就喊寶爸!比如,睡前給寶寶講了好幾個故事了,寶寶還是不肯睡,我就暗暗捅一下寶爸,寶爸就大聲咳嗽一聲,這樣,一下子就把寶寶給震住了,他乖乖地躺著不動,一會兒就睡著了。可寶爸不在家的時候我還是一籌莫展,而且寶寶一直膽子小,不知是不是被爸爸嚇的?不是說父母總有一方唱紅臉一方唱黑臉嗎?請問老師我們這樣做行嗎?我需要改正哪方麵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呢?

專家解讀。

年輕母親普遍都有這位媽媽這樣的困擾。年輕的母親相對來說人生經驗不足,剛剛從自己的父母身邊離開,又一直被愛人嗬護和照顧著,生下孩子忙著照顧孩子還有一日生活,這時就已經快要暈頭轉向了,而幼兒期間孩子的心理發育卻漸漸豐富起來,他們有更多的需求想要表達,給媽媽出的難題也更複雜起來。尤其是這位母親的個性中很可能柔和的地方較多一些,堅定而決斷的元素少一些,麵對孩子不聽話時會感受到更多的苦惱。

寶寶為什麼會聽爸爸的話呢?是爸爸打起屁股更疼,還是爸爸的力量和勇氣顯得更大更能震懾住孩子?很重要的一點是男性相對女性來說意誌更為堅定,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裏誰對孩子最好,孩子就會欺負誰。孩子總覺得這個人脾氣好,有機可乘,多次經驗表明,隻要他堅持磨下去,一定能成功,反複地說我想吃巧克力,或大聲哭喊,往往使大人神經脆弱,意誌力薄弱的女人或老人受不了折磨,他們認為孩子太痛苦了,或者感覺孩子太讓人鬧心了,就會趕緊遷就孩子。孩子嚐到了得勝的滋味,以後就會更變本加厲地用他的方式來製約柔順而沒有主意的母親。

爸爸偶爾在家裏做一次黑臉是可以的,但長期這樣做會影響父子之間的感情,也影響孩子對父親的信任。孩子聽父親的話,並不意味著他內心真的懂道理了,而是覺得爸爸的意誌不可改變,不聽他的話就要受懲罰。當孩子的需求被恐懼抑製的同時,恐懼給孩子帶來更多的不安全感,因為寶寶的心並沒有和爸爸的心在一起,他一個人獨自伴著恐懼,所以細心的媽媽都會發現,爸爸當黑臉的家庭裏,爸爸臉越黑,寶寶的膽子越小。

專家引導。

建議媽媽學會長大,關注自己的意誌力、定力、對孩子的影響力,多為自己創造挑戰的機會。抗挫折能力是挫折訓練出來的,媽媽希望改善自己的個性是最好不過的,因為隻要孩子不聽話你就喊他爸爸,爸爸出差不在家時孩子就很難管教,你會很被動,孩子也會更放縱。同時孩子還會感受到你心中的無助,他遇到問題時也會模仿這種軟弱無力。

請媽媽嚐試著一點點獨立起來,由你單獨和孩子誠懇地溝通和持續解決一些問題,做一個不斷成長不斷走向成熟的媽媽,相信一段時間後就會有起色的。如果孩子在外麵玩不回家,媽媽可以先事先跟寶寶約定好時間,並且提醒孩子三次,即使到了第三次,也可以再給孩子寬限一次,然後一定要回去。如果他不肯回去,媽媽就把他抱回去,隻要母親堅持執行,過幾次後,孩子就能體會到媽媽堅強的意誌不容推翻,他也會遵守承諾和規矩了。

那麼,父母是不是應該分工,對待孩子一個嚴厲一個溫和、一個批評一個接納呢?成長的路上,我們所有的人都要追求教養的完整和個性的成熟,父母雙方對待孩子的教養問題上盡量和諧圓熟,如果夫婦二人在教養態度上各有分工,這樣會讓孩子心理發展失衡,很難安神地做好自己。

行為5 女兒喜歡跟爸爸瘋。

家長敘述。

專家好,我四歲半的女兒特別能跟她爸爸瘋。她爸爸個性開朗,活潑好動,非常愛女兒,兩個人隻要一在一起,他就開始逗孩子,孩子很容易興奮起來。現在他們經常玩的遊戲就是真假孫悟空金箍棒大戰,還有獅子打老虎類的嬉鬧遊戲,晚上在床上也要枕頭大戰,經常把被子弄得皺成一團,女兒有時會笑得上氣不接下氣。女兒的個性很像爸爸,我是屬於安靜的個性,也希望我的女兒更含蓄收斂一些,一個女孩子家穩重些才會被別人尊重,不是嗎?我反複跟她爸說過,可她爸說孩子保持天性,親子關係才更親近,孩子的心理也更健康。我不知這樣瘋下去對女孩子是好還是不好,爸爸應該怎樣和女兒相處更有好處?謝謝!

專家解讀。

孩子的爸爸不僅有男人的特點,有成人的特點,同時也有他自然的童真天性,相互之間打鬧是男孩子之間很喜歡玩的一種遊戲,參與遊戲的人們都能把自己的心打開,歡暢淋漓地盡享無拘無束的快樂時間,釋放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因此,這位父親與女兒之間的這種遊戲交往不僅可以開發孩子的身體潛能、歡快天性和勇敢的個性,也能從中體會到童真的歡樂和天倫之樂。教養孩子,不用刻意學書本,發乎內心、自自然然才好。

然而,如這位母親所擔心的,畢竟社會上對於女性角色的性格有一定的標準,離開幼兒園,上學之後,漸漸長大後,女孩子就要學會更多地矜持,從而獲得更多的自信和尊重,母親的疑慮是有道理的。而且,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如果每天和父親在家裏一起打鬧多了,孩子就會很放縱自己的快樂天性,出門在外,與其他人相處時會覺得受拘束、不自由,很容易不守規矩。

再有,幼兒期間正在發育大腦神經係統,如果打鬧時間過長,孩子的大腦會持續地處於亢奮狀態,得不到好的休息和轉換,會影響大腦健康發育;同時,孩子在打鬧的過程中會激動地大聲喊叫,也會造成口幹舌燥、喉嚨嘶啞、發熱生病。

專家引導。

父女之間的打鬧遊戲是可以的,但同時要注意不能過度,時間不要過長,通常一次有十五分鍾左右就行,動的遊戲要與靜的遊戲活動相間隔轉換。

事實上,父親與女兒之間還可以做很多更有意義的遊戲,這樣也更有利於孩子感知覺動作、思維、語言、個性的綜合培養和發育。除了和女兒打鬧外,父親可以為孩子講故事,一起繪畫、搭積木,做邏輯思維遊戲題,做智力挑戰等。同時,媽媽與女兒相處時,可以因勢利導地與她做一些安靜而精細的遊戲、手工或家務,這樣,女孩子既能精力充沛有爆發力,也善於思考,動手能力強,有耐心會體貼人。

行為6 寶貝跟爸爸疏遠。

家長敘述。

寶貝爸爸平常工作較忙,在公安係統工作,經常是兒子還沒睡醒就出門,晚上兒子已經入睡才回來,有時還要值晚班,任務重的時候,孩子好多天都看不到爸爸。寶貝平常都是跟著我,即使出去玩兒,一家子一起活動,寶貝也總黏著我,對他爸爸表現得不太親熱。剛開始時我很不適應丈夫的工作,覺得家不像家,自己一個人帶孩子很辛苦,這些情緒現在都已經自己調整好了,現在最擔心的是寶貝跟爸爸感情有點疏遠。請教專家這種情況應該怎樣改善?

專家解讀。

現代生活中的父親們都很忙,孩子大都由母親和老人照顧,而這位父親更為可敬,為了公務犧牲了許多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時光,為社會的安全穩定減少自己很多的家庭生活時間,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當然,這位母親也承擔了比一般母親更多的事情,一個人獨立帶著孩子要吃很多苦,但也更有利於母親的獨立與成熟。

隻要父親一直勤懇工作,努力付出著,父親與兒子之間的情感最終都不會疏遠的,父親與母親都在默默地承受和付出,孩子長大後都會漸漸懂得的。孩子與父親眼下不是太親熱是十分自然而正常的,即使孩子父親天天都在家,孩子還是和媽媽親密得多,這是幼兒期間情感的典型特點。他們隻依戀一個自己最熟悉的人,吃飯、睡覺、上廁所、做遊戲,什麼都要找他最依戀的人。隨著孩子漸漸成長,他會逐漸發現與父親交流的樂趣,當然,父親需要提前做一些必要的鋪墊和準備。

專家引導。

如果爸爸不能天天陪孩子,那麼,盡量陪孩子的時間更有效一些,比如玩一些孩子更感興趣的建構遊戲,用積木搭高樓;一起玩邏輯推理遊戲,幫助孩子開發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製作和修理遊戲工具,如風箏,甚至可以給風箏上安電池。一起做科學趣味小實驗,給孩子講百科知識並互相提問,再有就是大動作方麵的走、跑、跳、鑽、投、攀、爬等遊戲,在遊戲的過程中也可以和寶貝進行一點兒對抗和比賽,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動腦動手的能力、勇敢堅強的品質以及合作性。

再有,球類遊戲是男孩子特別喜愛的運動,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扔球、撿球、拍球、投球、踢球的遊戲,鍛煉孩子拋、抓、舉、踢等手眼協調的能力、靈活運動的能力以及與人互動遊戲的能力。孩子還可以與爸爸玩藏貓貓、摸瞎子,在爸爸身上滑滑梯、蕩秋千,讓爸爸扶著孩子學騎自行車,玩滾軸和滑板等,這些都是媽媽無法代替的。

此外,建議父親不妨在相對長的假期裏和兒子相處熟悉之後,帶著孩子單獨出門去動物園、海底世界、自然博物館或科技館等地,在二人世界裏,父子之間將會有更多增進情感的機會。

行為7 孩子專門與爸爸作對。

家長敘述。

老師好,我兒子今年四歲多了,三歲以前主要由媽媽和姥姥、姥爺帶他,和爸爸的交流比較少。現在,爸爸很想給孩子立些規矩,讓他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但是剛開始可能有些心急,孩子對爸爸產生了抵觸情緒。現在爸爸隻要一說話,兒子就會自己堵上耳朵,要不就跟爸爸對著幹。爸爸讓他說話文明一些,他偏偏說髒話,讓他慢點吃飯,他就使勁兒吃,氣得爸爸都想揍他一頓,可又下不了手。可不厲害一些,這孩子根本不聽勸,他爸爸和我都很苦惱。您說我們該怎麼辦呢?

專家解讀。

幼兒期間,自我意識正在發展中,與其說孩子到了反抗期,不如說孩子到了自我中心時期,他一切都隻聽自己的,而且自我中心時期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就如同鏡子,偏偏跟大人反著來。比如,如果他眼下沒有主意,但隻要父母一說出什麼,他一定要相反地表現出來,才能確認自己實在與眾不同。

同時,這個男孩子跟父親之間的交流一直以來都比較少,父親若想為孩子立規矩並順利執行規矩,必須先著手建立與孩子的親密情感。父子之間更默契時,父親想要說的是什麼,孩子自然心領神會。

在孩子反抗心理很重的時候,也意味著獨立意識的到來。在家裏,通常孩子會尋找一個對手來“訓練”自己的獨立意識,媽媽和老人一般都比較隨孩子,不經常陪自己玩而又很有力量的爸爸就成了首選。孩子在擺脫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中,為了尋求和保護逐漸形成的、比較脆弱的自我,他們會產生一股抵抗和排除外人、外物的力量。在孩子看來,家裏誰跟他不親,誰就是對抗自己的外在力量,所以往往會出現一些無理的反抗。

小孩子這時候人生經驗不夠豐富,身體能力卻開始有些增強,這時他還不能讓大家確定他的能力,但是他特別想讓大家了解他真的很了不起。可是爸爸如果總是對他的能力不夠重視,忽略自己的能力,他就要以獨特的方式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而且,這個期間的孩子非常喜歡以惡作劇的方式來和大人做遊戲,哪怕冒著被懲罰的危險,他也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