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教養方法是觀心。

人的心理世界充滿了神秘,可以說和宇宙一樣深邃莫測,而嬰幼兒的內心更是純淨而奧妙:一幅素白的絹布,蘊涵著世界上所有最美麗的色彩與景象,向我們傳遞著來自遠古的本真質樸、渾然自在的氣息,這似乎空無一物的氣息卻容許有億萬顆心智性情的種子在裏麵萌生、成長、成熟。

長大後,他要一個人麵對生活,他或獨立自信安寧、勤奮真誠、熱情好奇、友好開朗、才華橫溢,或畏縮焦慮、惰性虛榮、冷淡漠然、封閉敵視、庸碌無為,還很有可能內心始終充滿糾結,衝突矛盾不斷,優點與缺點鮮明地並存,熱愛著怨恨著,上進著消沉著,勇敢著膽怯著,勤奮著懶惰著,自己與自己相處得疲憊不已、痛苦不堪。

父母如何給孩子一個最好的可能?

若父母下工夫去悉心體味、點滴浸潤,孩子的內心畫麵就會逐漸展開一派和諧而生機勃勃的卷軸,既保留了活力自然而快樂無比的天性,又能適應人類社會生活。若父母不斷探索幼兒的心理世界,更會察言觀色,更能在直覺的纖微之處及時領受到孩子的情緒波動,同情理解他的行為,關注他,陪伴他,肯定他,支持他,引導他,就是父母在與孩子一同創造他命運的藍本。按照這個藍本,他的人格就會發展得更成熟健全,由此,學習、事業、生活一定會更成功。

經常會有幼兒父母困惑不解地發問:“我叫了他好多聲,他怎麼裝作聽不見,不理睬我呢?直到我急了,他才動一動。”還有的父母很苦惱:“孩子每天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每天我們要催促很多遍,最後一遍必須要跟他急。怎麼才能讓孩子聽話呢?”最重要的是,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培養好習慣,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和好性格,可孩子敏感膽怯愛哭怎麼辦?特別爭強好勝、愛發脾氣、任性是怎麼回事?也有父母提出隔代教育不一致的問題,夫妻之間教育有分歧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在早期教育中都至關重要,每一個問號都牽扯著父母的心,連動著父母對生活的期望,關係著孩子的健康與幸福。

這本書正是為0~6歲期間的孩子的父母精心寫作的,都是針對此期間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種常見問題進行的探討。

事實上,一些父母平時都特別忙,讀書也隻為急於尋求到“秘方”:孩子哭鬧不聽話時我該怎麼辦?最好給我一個幾秒鍾之內就見效的“高招”;對,我隻想要知道怎麼辦,也就是方法,而有些大道理和心理知識我都懂,我看過的書很多,都快背下來了。然而,父母眼中的行為問題,卻隻是嬰幼兒的行為表象,父母以何種知識及經驗的背景來加工處理幼兒的行為,用何種開放、深刻而周全的思維方式去推理判斷,用何種悲觀樂觀的心態去投射,就會最終產生何種教養方法,然後就有了何種人格特點的孩子。

幼兒的每一種行為背後,都有著深刻而複雜的原因。他們對安全十分敏感,依戀父母,期待自己得到承認,需要被尊重,卻同時又想實現自我的需求。幼兒期間的孩子正在發育大腦,渴望更多的感知和動作經驗,想象力豐富多彩,卻又在探索過程中因對失敗過於敏感而容易退縮和放棄;既心靈開放渴望友誼,又因自我中心而不肯分享。父母既要讀懂幼兒愈加豐富的內心,又要在每一回親子交流中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最值得信任,父母的愛沒有離開過他一秒鍾。

直接在洪水泛濫的地段圍追堵截洪浪般地控製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從來都是本末倒置,勞而無功。情緒與行為來自於意念。讀書,是父母透過文字讀孩子的心,也是父母在讀自己的心。讀懂了心,就能產生真實純善的生命體驗,清晰明朗的意念開始覺醒,情緒、行為才盡在掌握。這時,最好的教養方法就水到渠成般,從心裏,從腦中,從手上,從眼睛和聲調裏,從體態上,一齊恰到好處地湧現出來,幼兒頃刻之間,就領悟了父母全部的愛,他會特別配合、心甘情願地按照你的指令去做好他自己。那時候,父母不需要特別的招數,隻須說:吃飯了,睡覺了,起床了,刷牙了,讀書了,媽媽累了抱不動了,爸爸今天沒有帶夠錢……最簡單而樸實的要求,足矣。孩子內心本身就能量充足,需要父母更巧妙圓融地把他的能量激活,隻要擁有心智成熟功德圓滿的父母,孩子的心都知足常樂。

父母永遠不可能完全清楚地了解自己,也永遠不可能完全清楚地了解孩子。父母養孩子的過程,更是父母養自己的心的過程。父母在遇到困惑苦惱時,唯一要做的就是:放下紛雜混亂的思緒與情緒,垂下眼簾,觀自己的心,不停地回到內心那個平靜純善的起點去理解,理解愛,感悟愛;再嚐試著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柔和、小心翼翼而堅定地,欲言又止,思慮再三,隻說幾句話,留下一大堆話咽回肚子裏;心裏期待和祝福著孩子,對所有家人的態度都更誠懇和謙卑,行動上更勤懇,情感上更慷慨,把心靈敞開,讓孩子及所有的家人都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