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 寶寶為什麼愛頂嘴。

以前乖乖聽話的寶寶不見了。

震震兩歲半以前可聽話了,非常懂事,你跟他講的道理他似乎都懂,讓他吃飯、睡覺、洗澡、吃藥甚至打針都很容易,和震爹震媽基本上沒什麼衝突。可過了這個年齡後,爸爸媽媽就發現震震開始愛頂嘴了,怎麼跟他講道理都不聽,而且愈演愈烈,越來越難對付,簡直是個家裏的“小反叛”。

比如有一次,震震對爸爸的煙灰缸產生了濃厚興趣,媽媽告訴他煙灰很髒,弄撒了很難打掃,可剛一說完,震震寶貝就當著媽媽的麵把煙灰缸倒扣著扔到地毯上。媽媽讓他承認錯誤,嚇唬他,他就是不認錯,而且絕沒有眼淚,直到整件事情都過去了,他都無動於衷,好像跟他沒關係似的。

再比如你讓他吃飯,他會說“我為什麼要吃飯”;讓他洗澡,他就說“等會兒”或者“你讓我再玩一會兒”……總說等會兒,把媽媽惹急了,震震會說“你怎麼那麼大聲跟我說話?你就再讓我玩會兒不行嗎?”爸爸在書房聽見了很生氣,趕過來增援媽媽說服教育兒子,震震頂住巨大攻勢毫無懼色,還繼續頂嘴,氣得震爸過來抬手要打他,但看著兒子可愛的臉蛋無邪的眼睛,又下不去手,可父母二人對這個總講歪理的寶寶真的很頭疼。

震寶寶倒也不是總用頂嘴的方式來對抗父母的規矩,有時他保持沉默拒絕合作,這種方式卻更讓父母惱火。要是爹媽說話沒對他的心思,他有時就當做沒聽見,怎麼叫他喊他也不理,氣得你起急冒火了,他才無所謂地看著你,而且眼神好像在說:我就是這樣,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吧!他根本不聽你的,你懲罰他,或者威脅訓斥他的時候,他都用堅定的眼神看著你,也不怕也不求,更不哭。這時候好說好商量不行,硬的也不行,反正他絕對不道歉不認錯。媽媽現在像祥林嫂,逢人就抱怨:自己的兒子太不好管教了。

寶寶為什麼會頂嘴呢?

震震的情況是典型的嘴硬個性強的表現。嘴硬的寶寶往往自我意識很強,實現自我意願的能量也很大,執拗,主意正,不愛承認錯誤,不認道理,不贖嘴——即把話說出來就不收回去,即使遇到懲罰也不求饒,要動武力或嚴厲一些才管一點用,更有甚者似乎什麼辦法都不管用,而且過後還要再犯。

父母在困惑和抱怨的同時,是否願意靜下心來了解一下自家的寶寶為什麼愛頂嘴呢?

做父母的首先要考慮,自己是否也屬於個性很強、控製欲望很強的人?通常來說,“擰”寶寶都有“擰”父母,這裏,先天的因素占有很大的影響。孩子頂嘴、犯倔、犯擰、不馴服,一方麵是因為寶寶自己性格倔強,太堅持自己的想法,但另一方麵也是由於與父母的意誌發生違背,父母過於堅持自己的要求造成的。也就是說,寶寶頂嘴是父母出現了一種“被頂”的心理感受。因此,家長不能把親子衝突都歸為孩子的錯誤,更不能把由此帶來的壓力都反饋給孩子,認為全是孩子的錯。

但也有父母都很隨和而孩子非常倔強的,這種情況就很有可能是由於父母過於隨和,沒有注意到寶寶已經無意中被嬌慣得脾氣很大了。接下來,父母還要反思,除了自己性格隨和,自己是不是屬於特別沒有主意的人呢?有時,恰恰就是因為父母沒有主意,總是猶豫不決、搖擺不定,才有了寶寶“頂嘴”、反抗的機會,父母的主意過弱,孩子的主意就顯得過強了。

再有,愛頂嘴、主意大的寶寶往往智力都很高,語言發育得都很出色,尤其是思維發展處於優勢,利用這些強項寶寶與大人頂起嘴來頗為自如。再加上兩三歲期間正值自我意識發展階段,即通常所說的“第一反抗期”,事實上,這個期間的寶寶頂嘴不是為了反抗,而是為了突出自我;同時,這個期間的寶寶又特別喜歡對各種事物進行嚐試,自我實現的行為總是顯得迫不及待、不可遏製,因此反抗的力量顯得很強大。

如何與頂嘴的寶寶過招?

頂嘴的孩子讓人感到難以管理,難以溝通,會讓老師、父母頭疼,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社會性。

嘴硬的孩子時常讓大人感到惱火,不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知道了為什麼卻不知怎麼辦。其實,父母首先要知道不該做什麼。絮絮叨叨地勸告,反複講車轆轤話的道理,堅持與孩子對抗,都會使孩子感到厭煩與反感,把所有指令都當成耳邊風,有時還會頂幾句嘴,明知自己不對,還為自己辯解。因此,父母講道理時要平靜有力簡短直接,這樣孩子反倒能聽得進去。

孩子在頂嘴時,父母要表現得不動聲色,堅持自己的要求,不表現得大為惱火,這樣就不會使寶寶受到更大的“刺激”,也不會使他決心把頂嘴“堅持到底”。另外,父母最好在衝突發生後及時撤離戰場,這樣就會有足夠的時間和餘地去讓孩子反省。

最後,一定要記住,對於孩子的合作表現一定要大加讚賞和鼓勵,從根本上增強他們與人相融的信心,表現出對他們無條件的愛,這對於任何階段的孩子都是最重要的。

專題2 不急不惱“人來瘋”

我家寶寶“人來瘋”

豆豆現在兩歲多了,從小時候開始,隻要家裏來了客人或者爸媽帶豆豆參加親朋聚會,豆豆就特“人來瘋”。用爸爸的話講,兒子就像“受了刺激”一樣變得特別不消停,沒有緣由地高興得上躥下跳,要是一會兒不理他,他就提吃零食或出去玩兒的要求,或者把積木塊散落一地,媽媽生氣,他在一旁笑。媽媽很發愁,人家寶寶都穩穩當當的,自己的豆豆怎麼越來越瘋?

尤其是春節就要到了,媽媽格外擔心。因為爸爸與媽媽家的親戚都在一個城市生活,彼此約著去看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豆豆和好幾個小哥哥姐姐在一起,更加有恃無恐,大孩子怎麼玩他總是學得很快,再加上他最小,大人們也最寵他,最愛逗他,他就更加愛表現了,並且吃零食,晚睡覺。節後,豆豆在家裏愛發脾氣,愛大哭,吃不好睡不踏實,還發了好幾天高燒。媽媽焦急中反思,覺得豆豆的“人來瘋”的毛病真得扳一下,不然,不但對寶寶性格發展不好,而且已經影響身體健康了。

寶寶“人來瘋”原因探秘。

通常,人們都把家裏來了客人後,寶寶在成年人麵前格外愛表現,過度興奮不加克製、放縱自己的語言行為,甚至出現無端“搗亂”的行為稱為“人來瘋”。一般父母對待寶寶“人來瘋”的態度或是容忍,或是嗬斥,或者把寶寶帶離,但這樣做有時會影響寶寶心理的健全成長。寶寶“人來瘋”的原因各不相同,父母要仔細辨別其原因,才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最適合寶寶的方法。

從先天氣質上來說,“人來瘋”的寶寶主要都屬於情緒興奮型,尤其是遇到人的時候更會興奮起來,這類寶寶很喜歡與人交往,哪怕情緒慢熱,有些怕生,但隻要一與客人熟悉起來,就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而這時期的所有的寶寶都容易情緒化,一旦發作不容易穩定下來,受刺激後久久不能平息,易衝動、易變和情緒外露,行為上也絲毫不加控製和掩飾。因此,寶寶父母就要注意長期調整自己的性情了,如果爸爸媽媽都很開朗好交往,見到人也都很興奮,就要試著沉靜下來,多帶寶寶做些安靜的事,比如親子閱讀、手工、智力遊戲題、拚圖,不要注意平時認真平靜地說話,家庭氣氛不能太喧鬧。

還有的寶寶本身很內向,父母工作特別忙,長期被關在家裏,隻跟老人及保姆一起生活,成天與玩具打交道,沒有適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因此,一旦家裏來了客人,他們就感到好奇,很興奮,很難克製自己,表現得很激動,很“沒有禮貌”。這是由於寶寶的大腦皮層發育尚不完善,稍加刺激就容易興奮,而寶寶又太小,缺乏自我調節控製能力,神經受到刺激而失控,就手舞足蹈起來,這樣,父母就要經常帶孩子到外麵走走,做一些室外的集體活動,如經常在小區公園裏與大家玩耍,定期舉辦朋友間的家庭聚會,帶孩子參加親子園等。

從心理發育上來說,每一個寶寶都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得到更多的“成長能量”。引起客人的注意,要客人們與他多玩耍,與他多交流,由此吸收更多的成長信息與動力,寶寶為這種原因而“人來瘋”是最可以理解並且應該得到適當滿足的。

還有,有的爸爸媽媽平時對寶寶家教過於嚴厲,規矩很多,使寶寶的自由天性與精力長期受到壓抑,寶寶正好趁客人來訪,發泄儲存的精力與不滿。

再有,孩子自出生起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有成年人的眼神,有成年人的照顧圍繞著他。客人一旦出現,家裏就出現了第二個中心,他或是好奇,或是不服,因為父母因照顧客人會冷落他,隻顧自己談天說地,那就會很讓寶寶傷心,認為父母沒有看到他的存在。為了探索“第二個中心”,為了表明他自己的地位,他會主動插話,拉客人與他做遊戲。若順著他呢,他會興奮不已;若是家長稍加阻擋,寶寶會故意做些反常的舉動表示疑問與不滿;若父母嚴加指責,他便會大鬧一通。

另外,有的家庭在教養上對寶寶一直不加約束,平日裏總放任寶寶,睡覺時抱著睡、很大了還用奶瓶喝水、光著腳踩涼地板磚、飯前想吃糖、吃飯時追著喂,甚至想劈裏啪拉地打老人,都由著他,這樣的寶寶,家裏來了客人更是很難控製自己。

讓“人來瘋”的寶寶文明自控起來。

聚會過度,尤其是春節聚會頻繁,會使“人來瘋”寶寶產生過度興奮,過度依賴這種興奮的心理狀態,反倒會不適應平常的生活,對寶寶的生活規律和身心健康影響也很不好。

春節即又一次聚會高峰,建議父母們不妨在客人們來之前一兩天就告知寶寶,並告訴寶寶叔叔姑姑很喜愛寶寶,但他們是客人,需要寶寶更懂事,更懂禮貌,客人來了,寶寶一定要照顧好客人,並具體安排寶寶做哪些事。這樣,提前讓寶寶興奮一些,能提前釋放一些他的剩餘精力,並且,寶寶心中對自己的良好自控表現也產生了期待。

客人一旦到來,可以讓寶寶做些事先約定的為客人們服務的事情,比如擺好拖鞋,端上水果,或拿擦手巾等;還要讓孩子與客人在一起親熱一會兒,然後,再取出事先準備好的寶寶最喜歡的玩具或圖書,讓他獨自或與哥哥姐姐們玩會兒,並一定要有專人看顧。

春節期間,建議父母隻帶寶寶參加一到兩次大型的家庭聚會,然後,趁著春節大家都放假,讓兄弟姐妹把孩子們都送到一處,讓孩子們在一起玩兩次,而不是頻繁地聚會過度刺激寶寶。再有,父母們可以約上幾個家庭,設計十個左右團隊活動的競技遊戲,也不失為春節期間玩轉“人來瘋”的好方法。

專題3 寶寶吃手指,難道是缺乏安全感。

寶寶的手指頭就那麼有滋味嗎?

晴晴媽媽有些困惑甚至開始焦慮,女兒兩歲多了,一直愛吃手指頭,興趣還有增無減。從嬰兒時期起,女兒就總擺弄手指頭玩,把手指頭放到嘴裏,吸得嘖嘖作響,顯得特別有滋味,甚至曾經嚐試把整個小手握成拳頭填到嘴裏去吃,那時全家人就當寶寶很可愛而經常笑談此事。

可兩年過去了,女兒吃手指更起勁了,把她一隻手指拿下來,另一隻又塞進去了,媽媽越是很凶地說她,她就吃得越狠,哭過後,睡覺時都含著,睡過去後媽媽給拉下來,半夜,媽媽發現晴晴又把食指放到嘴裏了。媽媽擔心這樣長期下去不衛生,而且聽說手指會變形,更擔憂女兒是不是有什麼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有心理學家說嬰兒吃手指主要是因為缺乏安全感。要是這樣,可得抓緊治一下,千萬別落下什麼毛病。

寶寶為何如此熱衷吃手指?

寶寶出生後就具有吸吮的本能,把乳頭放進他嘴裏就會猛烈地吸吮,有些嬰兒的吸吮欲望天生就較強,卻又得不到注意和滿足。母乳喂養時間過短,再加上媽媽喂奶方式不當,未能滿足寶寶吸吮的心理體驗欲望,寶寶的肚子雖然飽了,但心理上還未滿足,也會以吸吮手指來代替。如果媽媽乳量不足,寶寶沒有吃飽,就更容易產生小寶寶吸手指的習慣,並延續至幼兒階段。

吸吮手指,也是寶寶感受世界、感受自己存在、與外界交流、滿足心理體驗的途徑之一。當寶寶獨自睡醒了,感到寂寞了,寶寶常會通過吃手、啃玩具、咬衣角開展與外界的交流,滿足心理體驗。

此外,很多寶寶的生命活力很強,並不習慣整天都躺著睡覺,或醒後甘心乖乖地保持沉默,如果媽媽或照料者過於忙碌無法分心陪他玩、逗他說話、抱著他或用車推著他到處觀察及觸摸體驗,忽略了寶寶與外界交流的需要,寶寶便會自然地玩弄自己的手指和吸吮手指來解悶並形成習慣。

也有心理學家認為,吃手可以消除寶寶的不安、煩躁、緊張,具有鎮靜作用。

嬰兒時期的寶寶,往往對這個世界既好奇又驚恐,如果出現一些突發事件,如摔倒在地上、被父母大聲嗬斥、成年人之間情緒激動地大聲爭吵,也很容易使寶寶產生不安全感並情緒焦慮,從而用吃手指來自我慰藉。

尤其是那些天生惰性強,不愛活動,情感需求強烈,過於依賴父母的寶寶,如果情感方麵得不到滿足,就轉而依賴自己的手指,有時甚至媽媽抱著他睡覺,他也寧願把自己全部的情感都寄托在手指上。

當寶寶缺少某些微量元素或是有某些疾病時,也會喜歡吃手,例如缺鋅的寶寶喜歡咬手指甲。若出現這類情況,媽媽們就應當帶寶寶去醫院看看,請醫生來評估寶寶的營養是否全麵了。

寶寶吃手指要隨年齡增長開始限製。

剛出生的小寶寶吸手指,一方麵能給他帶來舒服感,更重要的是能滿足寶寶出生後本來就有吸吮的反射和需求。一歲以內的很多寶寶喜歡含著媽媽的乳頭或是咬著小手睡覺。有個東西放在嘴裏對他們來說會多些安全感,而吸手指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吃母乳帶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此外,寶寶吃手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與手相應的大腦神經係統的功能發育,寶寶在吃手的時候,能加強觸覺、嗅覺和味覺刺激,促進神經功能發展,還能提高吸吮水平。媽媽會感覺寶寶吸起奶頭來一天比一天有力,這對生長發育有好處。

而兩歲以上的寶寶,父母就應當著手逐漸戒掉寶寶吃手指的習慣了。頻繁吃手不衛生,更容易造成寶寶的手指脫皮、腫脹,甚至感染,也會引起寶寶出牙時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等情況,長出齙牙的比例也更高,還容易吃“上癮”,形成心理依賴,被父母和老師以粗暴態度糾正時,內心更加不安。

讓寶寶逐漸脫離“吃手指”的心理拐棍。

當寶寶開始長牙時,媽媽也可以給寶寶準備磨牙餅幹或是牙膠,讓寶寶的小嘴裏有個東西作為小手的替代品。媽媽們也可以給晚上睡覺也喜歡啃手指的寶寶套個手套,這樣可以避免寶寶咬傷自己的小手。

爸爸媽媽們應為寶寶創造各種遊戲活動的條件,可準備發展視、聽、觸覺和想象力的玩具及鍛煉行為能力的器械。不會走的寶寶,除睡眠外,就不要讓他獨自在小床上玩,應把他放在大床上,引導他玩些符合年齡特點的玩具,並不時地和他說說笑笑,任他自由地翻滾爬行(注意預防墜床)。媽媽對寶寶可多進行撫觸,還可以多和孩子做一些有身體接觸的遊戲,比如撫摸、擁抱、輕吻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遊戲活動的內容更可多樣化,為他準備些可以自由取拿、動手動腦的玩具。總之要讓寶寶感到一天生活豐富多彩,有玩,有聽,有看,有與人交往,不感到寂寞無聊。這些方法,既是預防措施,也是矯正手段,對沒有形成吃手指習慣的寶寶,可以使其沒有機會把手指放到嘴裏。

在孩子獨自耍玩一段時間後,如出現哭鬧、煩躁的現象,應及時把孩子抱在懷裏,用手輕輕撫摸孩子的後背,並輕聲細語與其對話,這樣會給孩子帶來親切和愉快的感覺。切忌簡單粗暴、責罵批評,比如“把手拿出來,沒記性”,這會產生反麵的強化作用,使寶寶對吃手指的印象更深刻,更會刺激寶寶經常想起把手指放到嘴裏去尋求自我安慰。

專題4 從小幫助寶寶清晰性識別。

應該給寶寶教些性別知識了嗎?

寶貝兒子聰聰三歲多了,媽媽最近發現,他對媽媽的化妝品特別感興趣,媽媽坐在梳妝鏡前,他總湊過來,讓媽媽也給他抹一下口紅,描一下眉毛,撲一下粉餅。同時,聰聰也很喜歡媽媽的長筒襪,有時,他甚至還學著媽媽的樣子試穿。此時,媽媽常常對聰聰說:你是男孩子,這個你不可以抹,那個你不可以戴。聰寶貝受到了限製有些困惑,也開始對自己的“越界行為”有了一些克製。

可接著,他又開始對性識別方麵的事情特別感興趣,經常問聰聰媽:我們班男生都站著撒尿,女生都蹲著撒尿,我也喜歡蹲著不行嗎?坐在地鐵上,聰聰會大聲問媽媽:那個長長的黃頭發穿花衣服的人是男的還是女的?我是男人可我的臉上沒刺,為什麼爸爸臉上有?為什麼我有小雞雞,媽媽沒有……一時間,聰聰關於性別問題的一些疑惑讓媽媽不知道是不是該回答他,或怎麼回答他,但媽媽覺得應該讓孩子知道一些性識別的知識了。

從小培養寶寶性識別能力很重要。

聰聰媽提出的這個問題是具有普遍性的。做父母的可能都會看到過自己的孩子有這樣一些表現:兩歲時不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對這個話題也並不感興趣。兩歲到三歲左右的時候,開始有了性別意識,但有一小段時間不太確切,被別人笑著問起時,有時會說自己是男孩兒,有時卻說自己是女孩兒,而且,判斷別人的性別時更容易出錯。遇到這種情況時,成人往往會把孩子的表現當成童言稚語,一笑了之,因為成人們都知道,到了五六歲的時候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辨別。

還有的父母對談性的事情諱莫如深,覺得性不是一件好事。其實,生殖器官、性識別,從生理角度來說,和眼睛、心髒以及對眼睛與心髒的認識一樣,在幼兒心中沒有什麼差別。孩子是天真無邪的,較早地讓他們知道一些性別知識,要比他們懂得了害羞,懂得了成人的忌諱之後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

如果在幼兒時期不開始對孩子進行性別意識的培養,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甚至個別孩子還會出現性別行為和性別角色的異常反應,如幼兒時期的性別倒錯、攻擊異性或者過早性衝動。比如,有的孩子明明是男孩兒,可在心理上長期把自己當成女孩子,舉手投足都像女生。中國目前絕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朝夕共處的同性或異性的兄弟姐妹,缺少對同性的認同和對異性的認識,因此,對孩子的性別意識的培養就顯得迫在眉睫。

幼兒性識別能力培養建議。

幼兒時期,父母是絕好的性別角色榜樣,孩子可以從媽媽身上認識女性角色,從爸爸身上認識男性角色,從異性父母身上發展對異性的信任和好感。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別特征,甚至是性格特征,比如男人堅定、勇敢、沉穩、負責任、主動、上進、心胸寬廣、支配等,女人溫柔、輕盈、美麗、整潔、奉獻、服務、吃苦耐勞、富於犧牲精神等。

三歲以後,父母可以教寶寶對性別的識別。先是通過一些外在的特征,如頭發的長短、衣服的花色或者麵部的柔和程度作為判定性別的線索,也可以根據女性隆起的乳房、男人健壯的軀幹來判斷性別,再後來,父母可以在做遊戲的過程中,引導寶寶通過男性渾厚的聲音、女人輕盈的體態以及男女各自獨特的氣質等來識別。

專題5 寶寶為什麼喜歡重複聽一個故事。

寶寶開心,父母很煩。

惠惠最喜歡媽媽給她睡前講故事,聽媽媽講故事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可惠惠媽卻總是為此煩惱不已:同樣一個故事,女兒能反複讓能媽媽講八遍,她都會背其中的細節了,可仍然堅持讓媽媽一遍又一遍地講,每一遍她都津津有味地聽,講到好玩兒的地方,她一定要笑;大灰狼出現的地方,她也一定會表現出害怕的樣子。要是媽媽不小心講錯了一個詞,她會認真地糾正過來,可媽媽要是讓她複述一遍,惠惠是堅決不肯的。

重複是學習,熟能生巧。

許多父母都反映孩子不僅喜歡反複聽一個故事,還喜歡反複看一集動畫片,父母們都覺得很枯燥了,寶貝仍然興趣盎然,甚至有的父母在不勝其煩之餘,都擔心孩子這樣做是不是因為太無聊了?會不會降低智商?於是,有的父母就表現得很煩躁,還有的父母或斥責或限製孩子,還有的父母會反複問孩子:寶貝,你為什麼總愛聽一個故事,煩不煩啊?寶寶們自然無從回答,或直接就說:我喜歡這個故事。

孩子喜歡反複聽一個故事,有些父母認為這是無意義的重複,而事實上,重複地做一件事情,反複聽一個故事,是孩子不斷深化學習的過程,是非常有意義的心智成長的過程。當孩子聽到一個他喜歡的故事時,他在聽媽媽講第一遍時就產生了好感,他喜歡裏麵的人物、語言、場景、情節,於是,他就第一遍培養好感,第二遍聽情節,第三遍聽細節,第四遍聽語言,第五遍體會人物角色心理,第六遍,第七遍……重複下去。每次反複聽同樣一個故事,寶寶們都會有新的收獲,等孩子對一個故事充分熟悉了,他會因為熟悉而感到安全,智能在此基礎上才能穩定地發展,他才會展開想象的翅膀去聯想,去創造。

精讀泛讀一起來。

一個短小而精練的故事裏反映的人類生活的內容是十分深刻而豐富的,孩子每次聽到同一個故事時,他的心智也已經與上次截然不同了,他會對故事傳達的信息與情感進行更細致的理解和吸收,於是又擁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與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