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不能被物質溺愛
一位80後的媽媽說:“奶粉咱要買進口的,不想孩子吃成大頭娃娃;衣服咱要買品牌的,款式好質量好;照相得請人拍個寫真集,自己的相機再好,也拍不出人家那專業效果;紙尿褲咱也是隻挑貴的,不為別的,隻為用著放心。總之一句話,咱一輩子就這一個孩子,奢侈就奢侈吧,不能讓孩子受委屈。”
物質攀比與這個時代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物質條件極大豐富,各種商品眼花繚亂,高科技電子產品層出不窮,很多父母盡一切可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他們覺得這樣才能培養出成功的紳士和優雅的淑女。不可否認,良好的物質基礎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但是現在看來,父母們往往過於攀比物質條件而忽略了教育孩子最本質的東西。
父母對物質的過於投入容易助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心疼父母的付出,同時會因為物質豐富精神空虛變得更為膚淺、怪誕,而這些不良後果點點滴滴呈現於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往往被“疼愛”孩子的父母們所忽略。當父母們意識到自己因過於注重物質而導致教養失敗、貽誤了孩子健康成長時,孩子通常都已經步入成年。特別是那些80後的父母,對這種舍本逐末的養育誤區應該避而遠之。
大多數父母都知道這樣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父母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的每一次行為當中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生活自理習慣、作息習慣、學習習慣、待人接物的習慣以及鍛煉身體的習慣,從而形成孩子的優良個性。
在經濟發達、商品豐富、競爭激烈而價值多元化的時代,父母們要更加注重培養孩子獨立自主、頭腦清醒、意誌堅定、果斷勇敢的個性,開放接納各種人與事的健康心態。同時,保護孩子強烈的好奇心,鼓勵他們不斷學習進取,打造孩子勇於並樂於承擔責任的品質、積極主動的行動力。由此,孩子才會有極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在集體與組織中如魚得水,不斷走出自我中心的短視狹隘,成就一個具有高度社會化意識的大我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