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呂岑戰役(1 / 3)

呂岑戰役

1632年11月16日的清晨,距離萊比錫城不過20公裏的大道旁,一座不高的溫德米爾山山腳下,隻有300棟房屋和一座古城堡的小鎮呂岑郊外,濃濃晨霧籠罩的平原上在隆隆戰鼓聲中,人聲鼎沸戰馬嘶鳴。對陣的兩支大軍排成長約3公裏的陣線,正準備展開作對廝殺。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和它的巴伐利亞天主教盟軍占據了公路構築起防禦工事,遠道而來的瑞典軍隊和它的德意誌合作者德意誌新教聯軍,在公路西麵列陣形成攻擊隊形,準備對敵軍發起致命一擊。指揮此次戰役的兩軍統帥,就是被後人讚譽為“三十年戰爭雙雄”的古斯塔夫斯二世國王和瓦倫斯坦將軍。

萊比錫位於薩克森堡選侯國東部萊比錫盆地,在當時就以出版業和博覽會聞名於世,素有“書城”和博覽會之母之稱。現今為德國東部最大的城市,中國人最為熟悉的應是萊比錫國際博覽會、德甲的萊比錫球隊了。而在戰爭史上,一百八十年後即1813年10月拿破侖戰爭中的萊比錫戰役更為出名。法國皇帝拿破侖以18萬人與第六次反法同盟聯軍的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及其他國家的30萬大軍鏖戰數日,又被稱作“萊比錫民族大會戰”。在那次萊比錫戰役中歐洲頑固的封建勢力終於打敗了歐洲民權革命的旗手、法國人的皇帝——拿破侖。結果是第一法蘭西帝國滅亡波旁王朝複辟,一方麵是歐洲由法國大革命引發的資產階級革命浪潮受到挫折,另一方麵是德意誌民族擺脫了拿破侖皇帝的奴役。而沙皇的俄羅斯帝國獲得“歐洲壓路機”這一冷酷的稱號,俄羅斯開始深入地參與歐洲的事務。

公路以西,是以“北方雄獅”著稱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斯二世率領的瑞典軍隊和德意誌新教聯軍。臨戰前,瑞典國王古斯塔夫斯·阿道夫斯單膝下跪,帶領整個軍隊虔誠地向上帝禱告,在樂隊的伴奏下一起唱起動人的歌。飄蕩的歌聲中,眼含淚花的古斯塔夫斯二世禁不住想起遠在瑞典的小女兒克裏斯蒂娜,想起告別祖國時對自己大臣和臣民的真情流露:

“我並不願意打仗,可皇帝淩辱瑞典公使就是對國家的淩辱。皇帝聯合敵人對付我,挑撥我和朋友的關係,踐踏我們宗教的自由,更想剝奪我的皇位。德意誌因為受不了壓迫向我們求救,為了上帝,我們也得幫助他們。我們也許會為保衛祖國付出生命,如果犧牲了,希望我們會在地下相見。樞密院,你們要把國家管理好;貴族們,希望你們能繼續發揚哥特先祖的勇敢精神;教會的仆人們,你們要親善和睦;市民和農民等級的代表,祝福你們能夠風調雨順,生活美滿。也許這是我最後一次演講,或許這也是永別。”

據史料記載,這天非常寒冷了,但沒有下雪的記錄。寒風中的古斯塔夫斯二世似乎預見了什麼,發起此次戰役他不但打破冬季不開戰的慣例,還率領自己的軍隊勞師長途奔襲。當年離開瑞典前,古斯塔夫斯就讓各等級會議對他四歲的女兒宣誓,如果他不在了,國家就保留王國攝政製的規定,輔助他的女兒統治瑞典。

瑞典國王自1630年7月6日率軍橫渡波羅的海峽,登陸德意誌的土地,兩年多的時間裏,他本人也沒想到戰事進行如此順利。從北德意誌的波美拉尼亞、西裏西亞、薩克森再到南德意誌萊茵河畔的弗蘭肯、施瓦本、巴伐利亞,攻城拔寨無不所向披靡。但在一片大好的形勢下也難掩暗流湧動,他的盟友以及敵人心理都起了變化。在登陸之初,德意誌的人民和新教諸侯領主,把他當成是外來入侵者“蠻族”大王,對他和他的軍隊冷眼相待。當他高舉起“日耳曼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大旗拯救德意誌人民於水火、橫掃神聖羅馬帝國北部之時,古斯塔夫斯二世又被德意誌新教諸侯和西歐新教國家歡呼為“被壓迫者的守護神”、“歐洲的拯救者”。【日耳曼自由】是指在德意誌地區發源於氏族公社的一種特定的封建製度,日耳曼人將部落組織直接轉變為封建體係。其特點是每個人都有明確的責任和義務,其中貴族和國王擁有較大的權力和特權但同時也承擔對戰爭和稅收等方麵的責任;平民相對而言地位較低但也有一定的自由和權利,不通過法律不能被任意剝奪或侵犯。由於瑞典軍隊治軍嚴明,對當地民眾秋毫不犯,與帝國軍隊的燒殺擄掠成鮮明對比,特別是在費迪南德皇帝的帝國軍隊凶殘地製造了馬格德堡慘案之後,人們把古斯塔夫斯比作新約書亞,渴望瑞典國王能使整個德意誌擺脫哈布斯堡令人厭惡的統治。【約書亞】是聖經裏的人物,是先知摩西的助手和接班人,他帶領以色列人以暴力手段征服流淌蜜和牛奶的迦南地並建立古以色列王國,實現了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應許。古斯塔夫斯二世在帝國南部的勝利進軍,卻使盟友的心底發生了微妙變化,流言慢慢攪動起來,使他的盟友和德意誌合作者開始懷疑國王的真實動機,新亞曆山大的形象暗示他非但不是在致力於恢複日耳曼自由,而是在尋求建立自己的馬其頓帝國。新教盟友英國、丹麥、尼德蘭(荷蘭)、以及信奉天主教的盟友法國不但口惠而實不至,還為自身的利益派出軍隊進入德意誌地區武裝幹涉瑞典軍隊的行動。而明哲保身的勃蘭登堡選帝侯坐山觀虎鬥,首鼠兩端的薩克森堡選帝侯約翰·格奧爾格一直保持著與皇帝藕斷絲連的聯係,隻有黑森-卡塞爾的威廉五世伯爵和魏瑪兄弟的伯恩哈德公爵熱心追隨著瑞典的事業。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德二世和天主教同盟,卻自以為是地把古斯塔夫斯二世和他的軍隊看作來自極北苦寒之地、蕞爾小國的蠻夷,連他頭帶王冠的資格都不願意承認。在古斯塔夫斯勢如破竹地淩厲攻勢下,特別是端了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的老巢慕尼黑,帝國皇帝費迪南德才感到了心驚肉跳。在這年4月14日的萊希河戰役中,帝國-天主教同盟軍隊的統帥、陸軍元帥蒂利伯爵身負重傷掛掉,他也是製造馬格德堡大屠殺德元凶;天主教同盟首領巴伐利亞的馬克西米連公爵被打得龜縮在雷根斯堡瑟瑟發抖,害怕得已經準備議和了。整個帝國軍隊及天主教盟軍出現了群龍無首的尷尬局麵,讓帝國皇帝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懇求被自己罷黜過的“蝗蟲將軍”瓦倫斯坦趕緊出兵救駕,那也是他極不願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