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樂育堂語錄卷五(十六到三十一)(1 / 3)

十六

大道原是本來物事,一毫增減不得。而論我道家將

性立命之法,其 間工夫,非真仙不能傳授而得其真諦也。

夫性之一字,的是金丹種子。單言修性,亦是孤陰不生,

莫說千變萬化、出沒神奇,不能得其妙奧,即肉身亦不

能保其長存 而自主持其生死也。古人謂“陽裏陰精質不剛,獨修一物轉羸尪。”所以吾道家斥修性不修命者,

謂之“獨坐孤修氣轉枯”,良不虛矣。夫以性本虛也,

無天地靈陽 之實者以配合之,猶人世獨收得有五穀糧種,

不置之於糞土之中,受天地風雨、日月寒暑、陽陰之變

化,雖有真種,而不能自生自長於倉廩中。所以人欲長

生不老, 以成百千萬億化身,必如五穀之美得種於地,

而後母生子,子生孫,生生不已,化化無窮也。要之,

性本無物事,非實非虛,至於言虛言實,皆是後起塵垢,

不關性 分上事。蓋以氣質之性皆由物欲為之拘滯而夾雜,

所以紛紛不一,難以名狀。若言真性,則空而已。孟子

雲:“夫道一而已”,二之則不是。若果了性,莫說修

之一 字著不得,即悟之一字亦講不得,蓋以性本無迷悟

也。所雲明暗清濁、斷續真幻,皆後天氣質之純駁、人

欲之生滅為之,非性之真有此變幻離奇也。生等明得此

旨, 則知本來心性無染無淨,原是湛寂光明,無論賢智

之士有之,即愚夫愚婦亦莫不然。莫說人為物靈有此真

性,即下至鳥獸草木亦莫不如是,蓋以人、物本無間也。

生 等既明心見性,須求向上之事,才能使此凡軀化為真

軀,使此有限之身化為無窮之身。此非別有工夫也,即古人謂“以性立命,以命了性”是矣。《悟真》雲:

“勸 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原是藥王。”此即吾師指示

玄關妙竅,一陽一陰之道,是藥王也,即真種也。夫人

未成胎,身心性命渾受天地之涵濡、陰陽之鼓蕩,故天

寒亦 寒,天熱亦熱,自家一毫主張不得,亦猶人在母胎

中,隨母呼吸以為呼吸;一經性命合一,加以文武火溫

養成形,即是“跳出天地外,不在五行中”,“鬼神不

能 拘,天地不能囿,陰陽不能鑄”,“我之為我別有一

重天地,不與眾同生同滅”者,此也。而要不過先得性

真,繼加命學,於以采取烹煉成丹而已矣。如今儒佛之

教,大抵隻言心性,到得空洞了靈,即以為道盡於是。

不知此但性學之歸根,猶非吾人托生父母成形受氣之全

量也。爾生等既得真性,知真常大道無稀異之為,不過

將此了靈空洞傾下造化爐中,再加煆煉工夫,異日必現

千百萬億法身,或霎時而升天,頃刻而降地,無不隨心

運用。如不修命以實性,吾恐心性雖極圓明,要皆虛而

無實、散而不斂,不能有此大力量、大智慧、大精神、

大威武也。吾道家六通具足,天地人物、幽明鬼神之微

無不前知後曉者,此豈別有術乎?即此一靈炯炯,洞照當中,積而至於陰盡陽純,是以化機盎盎,昭著人寰,

隨時皆在目前,當下即能取證。又非此時而後有也。當

其掃卻塵緣、真如獨現之時,即此一知一覺之微,即是

將來六通具足之根。諸子修養有年,亦能實實取證否耶?

生等業已明心見性,要知心性非他,即吾人固有之物,

但能心中無物即是性,一心無二即是心,明之見之, 必

返觀內照而後知也。此可隨地隨時立地取證,當下圓成。

諸子已了然無疑,決不穿鑿以失本來真性真心。況此心

此性,人人具足,隻要去其閑思雜慮,心性即在是 矣。

切勿於心無一物之候,又去思量忖度曰:如何為心,如

何是性。若是,則本明之心、本見之性,又因後天私識

計較,反不明不見矣。此際分別,殆些須耳。生等 須具

慧照以了徹之,快劍以斬斷之,庶幾由一線之明積而至

於神光普照,實有與日月同其光明者。隻怕不肯耐心習

靜、日夜勉強而積累耳。

十七

天地人,一氣相貫注者也。但天地無為,而為之機

在乎人,所以人 與天地號為三才,而人又為天地之主也。古人每見天地變幻,星辰異常,不歸咎於天之所為,而

歸咎於人事之感召。故齊有彗星而知警,以後仍然無事;

晉有石言而 忽略,以後遂成殺劫。此古來回人心以轉天

心,事之可憑可據者也。故曰:“善言天者,必有驗於

人。於人心之順逆,觀天心之從違。”此言洵不誣也。

否則,不自 回心以挽天意,而概諉諸氣數之適然,未有

不亡身滅家者。噫!若果氣數之逢一定不易,生於中者,

盡可如泥塑木雕,毫不須自謀身家矣。古今來有如是之

事乎?吾 知天定勝人,人定亦可勝天。旋乾轉坤之為在

人,自強不息而已矣。目今天氣晴紅已經數月之久,不

見甘霖之降,此豈天為之乎?殆人為之也。《書》言休

征咎征概 屬人事之默召,古聖人豈有欺人之語哉?足見

天無心,以人之心為心;天無為,以人之為為為,其權

總在乎人,不必上希乎蒼蒼之天也明矣。然合之則三千

大千世界 共一天,分之則蠢靈民物各一天。俗雲:“各

人頭上一重天。”天者何?即理也,即吾心之主宰此理

者也。我能時時了照,主宰吾固有之天,即是生生不息,

內之則 神恬氣靜,四大皆守;外之則甘雨和風,一時迭

降。此不易之道也。吾見生等,近見天氣亢陽,回念身家,幾有愀然不安之意。噫!如此設想,想何益焉?夫

既以其 權歸諸天,則天主宰其間,斯人不能為力。雖然,

亦不得諉之天,而漫不經心也。果能修德於身,未有不

自全其天而為天所厭棄者,足征人各一天,天不在外而

在內 也。生等明得此旨,自然素位而行,無入不得也。

吾上年為生等示大道在茲,即天命在茲,雖有種種劫難,

能奈人何,不能奈天何,但須各自默驗,我之天果常在

當 中否?若在當中,一切外侮不須慮矣。如不在中,莫

說大劫臨頭、燊有凶災,就是太平盛世,未有不罹於凶

咎者。此可見順理則吉,從欲則凶,隻在各人自奮自勉,

自辦前程,又何論大劫之有無耶?生等屬知道者,而今

業已見道若此,體道奉道若此,隻管平平常常度去,晴

也由他,雨也由他,惟有一點虛靈之性、覺照之心,時

時涵養之而保護之,即是修德回天大妙法。夫以天與人

同此一氣者也,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氣順,

則天地之氣亦順,如穀應聲,如月照影,自然感召, 不

必有心為之,而自能格天者矣。否則,不惟憂之無益,

反將此心三分四裂,私偽雜起,始與天相懸絕,而天愈

無由回也。故曰:“感之而有以感,則必不能相孚; 感之而無以感,適乃與天為一。”若在他人,吾不敢說此

上乘格天之法,而在生等業已升堂,深得個中三昧,吾

故以此道教之修也,即以此道教之格天,聖道王功合 而

為一也。

十八

聖凡原無他異,隻是聖人塵情不染,即空洞了靈,

以成聖座;凡人 塵情常著,即生死係縛,以壞真心,故

曰同源共流,大相懸遠。即如伏羲一畫開天之後,至人

借此一覺,以返本還原,歸於靜定海中;凡人因此一覺,

以生心起事, 入於沉淪獄底。生等已明玄關,認得一覺,

從此一覺之後不容再覺。舉凡一切事物來前,不必另尋

意見,惟聽我一覺之真,是非善惡平常應去,自然頭頭

是道,無處 不是中和,無物不歸化育。此王霸之分,有

為無為之別。孟子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

天地同流。”此是何等境界,何等襟懷!而要不過一覺

之積累而成 也。生等勿疑吾大道真傳別有妙諦,但從此

一覺一動,將神氣合而為一,還丹在此,成仙證聖在此,

讚天地之化育、參造化之經綸,亦無不在此。《書》曰:“一人 元良,萬國以貞。”其信然歟?雖然一人甚微也,

何以使萬姓生靈盡入帡幪之內,鹹沾雨露之恩哉?以跡

而論,荒渺不足信也。豈知我能盡己之性,即是盡人物

之 性,能盡人物之性,即是讚參天地經綸造化之旨。朱

子謂“吾心即天心,吾氣即天氣。”誠見此天人一貫、

物我同源之道,形動於此,影照於彼,無有或爽也。上

年 每逢幹旱水溢,與一切不虞之患,常以此理示之。夫

道之所在,即天之所在,道之發皇,即天之春風流行。

焉有斯文在茲,而猶令其室家啼饑號寒、受窮遭厄者乎?

無是理也。況斯文在茲,天心默契,即一鄉一邑,鳥獸

草木,幽明人鬼,亦無不包涵遍覆,盡得托蔭受生。生

等亦能了照否耶?隻怕認道不真,信道不篤,自小其器

局,褊其心性,是以神氣間隔,無由得感孚之妙也。苟

能明心見性,一真自如,天地定位,人鬼鹹安矣。由此

日充月盛,神與氣融,氣與神洽,即太和在抱,四時皆

春,生生不已,化化無窮焉。總之,心能打掃幹淨,不

令放縱逐物,則性即天性,命即天命。倘到自然境界,

則我即天,天即我,不但如此,且我能包羅乎天地,化

育乎天地,我不受天地鼓鑄,天地反賴我栽培矣。孔子雲:“知我其天”,豈在蒼蒼之表、漠漠之外耶?殆一

內省間,而即通其微矣。

十九

昨聞生講論工夫,我亦為之感觸,而有開發之機。

生言主宰在我, 須常常把持,不可一息放過。此語直貫

古今聖賢、天地人物之學。無論為聖為凡,皆少不得這

個主宰。若無主宰,則頹然一物,必散漫而無存矣。聖

人一生別無工 夫,即到真空地位,此理此氣自然真機流

行、流通無間,猶必有個主宰存而不失方可。故曰:

“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念者何?即主宰也。

一息稍放,即 無主宰。無主宰,即流於人欲之偽而不覺。

所以聖人猶必以罔念為戒。生等知此身此心要有主宰,

日夜間,無論有為無為,處靜處動,總總一了照心常常

知覺,即有 主宰矣。吾見某生事物牽纏,精神疲憊,皆

由心無主宰,為外邊事物所困,是以千頭萬緒、千感萬

應,因之阻塞其真機、勞擾其誌氣,是以為事所役所苦,

直至精竭 神疲如此。若能收拾此心此氣不令昏怠,常常

提撕喚醒,有個主宰,以之嚴密管攝,不許此心一息遊移,一念放蕩,不許此氣一息荒怠,一念孱弱。如此有

主,自然 無欲,無欲則此心圓明洞達,了無一物而虛,

虛則無論事物之繁冗,皆有主而不亂,可以順應無差。

到得順應無差,內無愧怍,外無艱難,此氣不長長浩然

直貫兩大 者乎?且人無欲而靜,不但靜能靜,即動亦能

靜。夫以無欲之心猶如明鏡高懸,物來自照,雖時來時

去,層出不窮,而其中湛寂光明之體自然常存。此可見

有主於中 之義矣。生等知得有主於中,自然無私無欲,

以之應天下事,雖百感而不擾,縱千慮而不煩,以其純

任乎天,不參以人也。生等務於主宰二字加意焉可。

二十

聖門一貫之道也,何道也?即吾所示玄關一竅是也。

若離此一竅, 即是旁門。夫以人之生也,生於此一氣,

人之死也,死於此一氣。究之人身雖滅,此氣不滅。未

有天地之前,此氣自若;既有天地之後,此氣依然。人

未生,而此氣 在於虛空;人既生,而此氣畀於人身。誠

能了悟此氣,真有天地非大,吾身非小,生有何榮,死

有何辱境況。無奈世人不聞真訣,日夜營營逐逐,總於聲色貨利、富 貴榮華之途是戀。又誰知因幾十年之塵緣,

害卻千萬年不壞之真身也。人可不自省乎?若必如文帝

十七世而始得,斯亦已矣,隻在辛苦兩三載,即可快樂

幾千年,又 何憚而不為哉?聞而不煉,真是愚夫,甘自

陷於泥塗而不思跳出也。雖然,跳出之法豈有他哉?隻

在此一竅而已矣。又豈必幾十百年哉?隻在頃刻之間而

已矣。或謂 爾弟子已數年於茲,如今始有聞者,先生何

談之易易耶?不知積功累行與積精累氣,須在平日慢慢

操持,若了悟之機,隻在一時也。果能一絲不掛,萬緣

齊消,此一 刻中,未必無所得焉。無如後之修士鮮有此

般真誌氣、大力量耳。如能一朝脫然,自能一旦豁然。

故佛家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說,此頓法也,如

此之勇猛精 進者最少。下此循序漸進,日充月盛,忽然

醒悟,即入大乘,此漸法也。無奈人自有生後,無一個

不染紅塵、不是破體。所以吾道教人,教先斷除塵緣,

填補精氣, 子精固,然後神火一煆,方得元氣發生,玄

關現象。了悟此個玄關,始知吾之生而入世也,非此竅

無由來;吾之化而出世也,非此竅無由往,得之則生,

失之則死, 理有必然者。學道人隻要凝神壹誌,常將此氣收於虛無窟子之中,生固生,死亦生也。夫以此虛靈

長存而不昧,縱脫卻幻化之身,而我依然如生。若使失

卻此氣,雖 血肉之軀獨存,終日昏昏罔罔,無可奈何,

求生不得,欲死不能,故雖生而猶死,且不如凡人之竟

死也。此可見玄關之妙,非同人間勢力隻可守之數十年,

又非若勢 力之有患得患失,百憂慮心,萬事勞形也。生

等了悟到此,再加涵養之工,隨時操存,不要間斷,即

可證無上涅槃。然操存之法,始而不入靜中,不能了照

收持,如 今工夫已久,還要在應事接物時,處煩處變時,

略用些兒意思照管,即如靜中修持一般。果然能常常收

攝,其得力更勝於靜中萬萬倍也。如此動靜交養,本末

無遺, 一任錯雜紛紜,而主人自不亂,此即仁熟義精之

候也。豈有他哉?不過於玄關動時,要乘得此機、不失

其候,以前要涵養此機,毋忘於心;以後要操持此機,

不許走 作,久久純熟,自然不思而勉而從容中道也。但

玄液玄關,要凡息停,真息見,方得現象。若到胎息停,

六脈俱盡,則玄關竅開更有不同。非玄關有二也,隻是

氣質 之性淨與未淨之分耳。吾引孟子乍見孺子入井,惻

隱之端發動,此是性陽生。若混混沌沌中,一觸而動,此是命陽生。必如今日所示,乃是性命合一之旨。何也?

以 其虛而靈也。當其寂然不動之中,而虛靈之性常在。

何以見之?以其未開之前,了照此中,一無所有,而實

有清明廣大之機,此所以養虛靈於未動之先也。及其感

而 遂通,誰為為之,孰令聽之?在己亦不知也,此虛靈

亦常存也。要有此番涵養操持,性命始得合一。且凝神

即性,調息即命,有動有覺,為命為氣,而無動無覺,

即 性即神。此個玄關,不在動靜,而在動靜之間,方是

真正玄關,隨時皆有,特患人不細心討探耳。諸子諸子,

著意著意,於此切勿忽略焉。

二十一

煉丹瑣事,自古聖賢千經萬典說不盡金丹妙蘊,而

其的的真宗,隻 須一言可盡。昔人雲玄關竅,可以了結

千經萬典之義。夫以天地未開之前一元真氣主宰於一理

之中,古人無可名而名之曰無極;然而宇宙間生生化化、

有形無形、有 聲無聲之物類,無不包括於其中,又名之

曰太極。此實為天下萬事萬物之大根本、大樞紐也。所

以動而生物,則為陽;靜而歸根,則為陰。一陰一陽,一動一靜之 間,為天地人之最玄最妙者也。修道人欲修

大道、煉金丹,又豈可離此無極太極之理、陰陽動靜之

氣,而能有成耶?學者必識得此理此氣,返之於身心日

用之間,而 後有道可修,有丹可煉也。呂祖雲:“未采

藥,立匡廓,交合之時用橐籥”二語,實為金丹之本。

蓋藥物未生,此時須如天地未分、鴻濛未判之初,渾渾

淪淪,混混 沌沌,無可見為陰,又無可名為陽,此殆無

極之極,不神之神者也。我於此將此心安放在虛無窟子,

若有知,若無知,若有想,若無想。孔子雲“君子坦坦

蕩蕩” 者,其殆是歟?此時雖無陰陽理氣,然此理此氣,

為陰為陽,皆蘊蓄於其內。及乎一感而動,則陽生矣。

迨至動極而靜,陰又從此生焉。此陰陽之大端有如此者。

學 道人果能於鴻鴻濛濛、杳無朕兆之時,似有似無,如

癡如醉,寂寂無蹤之內,有惺惺不昧之情,此即無極而

太極,理氣混合為一之際也,此玄關也。至忽焉有知有

覺,此玄關開時,即如天地初辟一般。天地辟,而萬物

叢生;人身開,而毛竅畢露。此一覺也,誠為萬劫之主

宰歟?生識得此旨,金丹之道過半矣。

二十二 夫人為學,欲成千古人品,須具一付大肚腸,然後

誌氣清明,神魂 爽快,自足以配天地而立極,與古今而

共遙也。不然,以區區鬥筲之量,而欲上出雲霄,共樂

彌羅之殿,莫道上帝不許,即使容之,而以一片私情上

對至尊,其自顧 當亦赧然,有覥麵目,而不能片刻安也。

又況上界天府,無界有界,無府有府,猶生等之見性明

心,立命了道,適於一無所有中立腳,又豈容鄙陋之姿、

穢濁之腸、 一腔俗慮者所得而參耶?蓋以清空一氣,原

要斯人之清空一氣方能吻合,若投以昏濁,是猶冰炭之

不相入也。吾見生等既已知性知命,實實於無象中有象,

無形中有 形,如此方見真精、真氣、真神;且即此而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