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神經外科發展史(1 / 2)

1.1古代對神經係統疾病的認識和治療

1.2神經外科的誕生和發展

1.3我國神經外科的發展曆程和成就

內容一 古代對神經係統疾病的認識和治療 在古代,人們對神經係統疾病的認識和治療相對有限。神經係統疾病指的是發生於中樞神經係統 周圍神經係統 植物神經係統的以感覺 運動 意識 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古代醫學對神經係統疾病的認識主要基於臨床表現和症狀,而對病因和病理機製的理解較為模糊。在古代對於神經係統疾病的治療,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 藥物治療 古代醫學家們使用了一些藥物治療神經係統疾病,如中藥、阿育吠陀醫學和古代西方醫學中的藥物。這些藥物可能對一些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對病因和病理機製的治療效果有限。

2 飲食療法:古代醫學家們認為飲食對神經係統疾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建議患者調整飲食,以減輕症狀。例如,古代中醫主張食用具有滋補作用的食物,以緩解神經係統疾病的症狀

3 理療法:古代醫學家們也使用了一些物理療法來治療神經係統疾病,如按摩、針灸和瑜伽等。這些方法可能對一些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對病因和病理機製的治療效果有限。

4 手術治療:在古代,手術治療神經係統疾病的案例較少。對於一些嚴重的神經係統疾病,如腦腫瘤和腦出血等,古代醫學家們可能會嚐試采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然而,由於技術條件和醫學知識的限製,古代手術治療的效果可能較差。 總之,古代對神經係統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相對有限。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對神經係統疾病的認識逐漸加深,治療方法也越來越多。如今,神經係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確和有效的治療方案。

內容二 神經外科的誕生和發展 神經外科是一門研究人類神經係統疾病和損傷的學科,主要針對腦、脊髓和周圍神經係統的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神經外科的誕生和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古代時期:在古代,人們對神經係統疾病的認識和治療非常有限。盡管有些關於腦部手術的傳說,如華佗欲為曹操開顱治其首疾,但並無確鑿證據。此外,在山東省大汶口發現的史前完整的顱骨圓形鑽孔化石表明,先人們可能曾試探過顱腦手術。

2 近代神經外科的起源:20 世紀 30 年代,神經外科從無到有,開始在我國發展。趙以成教授可謂是我國神經外科的先驅,他於 1934 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1938 年開展了我國第一例腦外科手術。此外,還有一些其他醫生如關頌濤、沈克菲、裘法祖、張同和等,也在神經外科領域做出了貢獻。

3 神經外科的跨越式發展:在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鄭茂華教授團隊 20 餘人的長期深度幫助下,某院神經外科進入了跨越式發展新時代。與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科融合發展以來,該院神經外科各項技術發展迅速,業務能力大幅度提升。中國神經外科之父王忠誠教授 神經外科專家,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出生於山東省煙台市,先後在北京彙文中學,北京大學醫學院就讀。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專家,在神經外科診斷、治療、科研和教學等方麵做出了突出貢獻。鍾誠是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他編著了我國第一部《腦血管造影術》專著,在國內開展並推廣顱腦顯微手術,牽頭組建了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創辦了《中華神經外科雜誌》,統一了全國神經外科病例和疾病診斷標準。全國萬餘名神經外科醫生中,約 40% 是在他領導的神經外科培養的,許多人已成為當地的學術骨幹和著名專家。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老少邊窮地區神經外科發展,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技術協作中心。他多次赴這些地方指導幫助做疑難重症手術、講學,搶救了許多病人的生命。王忠誠院士率先提出了腦幹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觀點,對腦幹和脊髓等手術禁區”的突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提出的血管母細胞瘤正常灌注壓突破”、脊髓缺血預適應”等觀點,使臨床手術死亡率和致殘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腦幹腫瘤、脊髓內腫瘤、丘腦腫瘤、顱底中線腫瘤等疑難腦病的治療效果。鍾誠常說:當醫生必須有技術,但首先是要有服務精神,必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他本人也非常注重鍛煉身體,為了工作,每天要跑 4000 米。給患者做神經外科手術,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術,而且還得有極好的體力。他自身就首先做到熟練掌握各項技能。一上手術台,少說也得七八個小時,不吃、不拉、不撒,兩條腿釘在那裏,連大氣都不能出。一條直徑僅一毫米的腦血管,要均勻地縫合 12 針。人命關天,不能有絲毫疏忽。王忠誠曾成功治療了因車禍受傷的鳳凰衛視女主播劉海若。在英國治療期間,劉海若陷入昏迷,但在回到北京入住宣武醫院後,經過王忠誠等醫學權威人士的集體會診,製訂了一套特殊的綜合治療方案,精心治療才得以蘇醒、康複。這被認為是醫學史上的一個奇跡。忠誠神經外科醫師獎是表彰我國神經外科醫師的最高獎項,每年度隻有兩名醫生入選。該獎項旨在鼓勵神經外科領域的優秀醫師,推動神經外科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