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鳥與小虎隊(代後記)
趙鬱秀
關東有三寶:人參、貂皮、鹿茸角。首寶人參民間也叫棒槌,有著很多神奇、迷人的傳說,什麼帶紅肚兜的白胖小;牽紅線線的棒槌女……還有那為追求真情和幸福,以身化鳥、泣血啼喚王敢哥,王敢哥的棒槌鳥的故事……於是,世代放山人手提索羅棍於深山密林跋涉時都醉心於追聞那棒槌鳥的啼叫,渴望見大貨,發山、繁茂、幸福、歡樂……
當我於慶祝遼寧省兒童文學學會成立十周年舉辦成果展之後,醞釀主編一套叢書而又遇出版之難上難時,不知哪根神經促使我忽然想到小時候老祖母講述的棒槌鳥的故事,想到我下鄉插隊時曾隨山民們進入長白山餘脈的老林中聽到那王敢哥、王敢哥的啼叫;好一個童話似的敢字,使我於一個個出版社碰壁之後心不死,終於覓到了沈陽新社、小社知音者;也是這童話似的啼叫,使我拋棄原擬綠葉青春之類的叢書題名,冠以棒槌鳥小虎隊。因為我欲編此書,為孩子們做點奉獻的初衷便是:突出地域特色,突出新秀群體,突出時代氣息,樹立精品意識。時代呼喚精品,孩子渴望精品。
兒童文學作家青黃不接已為當今兒童文學界共識。對遼寧,十年前成立兒童文學學會之時便麵臨此困惑。當時,遼寧省兒童詩屬上乘,而小說、童話等,在全國已有影響並獲全國大獎者有吳夢起、胡景芳兩位老作家。獲陳伯吹兒童文學獎者隻有任職於鄉村民辦教師的肖顯誌一青年(獲獎作品為《會流淚的小毛驢》)。有人戲稱:倆老頭牽一頭小毛驢。麵對千百萬渴望精神食糧的孩子,我們決心變一頭小毛驢為一群;不僅會流淚,還應勇猛、咆哮,最好出一群小老虎。於是,以《文學少年》為依托,學會牽頭組織,研討、筆會、評獎,走下去,請上來,排障礙,創條件,十年不懈,遼寧省兒童文學界終於闖出了一群被大江南北公認的東北小虎隊。不久前,《中國藝術報》0996年10月11日)以《東北小虎隊,虎虎有生氣》醒目標題予以介紹。評論家周曉曾評述那種直麵少年兒童所麵臨的現實和人生的共同的文學追求,以及在這種追求中你追我趕的創作氛圍,也許正是遼寧得以形成活躍的兒童文學作家群體的必要條件(《尋求變化的思考與追求》)。徐德霞在《中國藝術報》發表的《新時期兒童文學發展趨向》一文中特別提到近年崛起的頗具個性與實力的東北青年作家群,他們的作品是很有新意、很有特色的。
就是這些很有新意、很有特色的作品,在全國各大少兒報刊曾形成大麵積覆蓋。遺憾的是,發表了近百萬字並多次獲獎還無一書出版,因為他們教書育人在貧困山鄉,無權無錢。正由此,我才不忘那以身化鳥的童話,吐盡真情,呼喚一個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