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將軍,高句麗八萬大軍已經進入遼東境內,看樣子是來者不善。”就在這時,一名部將彙報了高句麗大軍進犯遼東的消息。
王午聞言,微微蹙起了眉頭,高句麗八萬大軍進犯遼東,這可不是什麼好事。不過,揚州軍團的五萬大軍已經增援遼東,所以,他也不是太緊張。
“報,將軍,沃沮三萬大軍已經進駐樂浪郡,並逼近樂浪和遼東的邊境,意圖不明。”很快,又傳來了沃沮大軍占據遼東南部樂浪郡的消息。
王午聞言,心裏不由自主的緊張了一下,高句麗的八萬大軍兵力已經超過晉軍,而若是沃沮的三萬大軍也向遼東進犯,晉軍防守遼東的壓力就很大了,而這讓他的心裏非常的擔憂。
“將軍,高句麗和沃沮皆對遼東虎視眈眈,我軍防守遼東的壓力很大啊!”部將也不禁有些擔憂。
王午點了點頭,正色道:“壓力的確非常巨大,不過,不論壓力有多大,我軍都必須堅守遼東,這一點永遠都不可動搖。”
“是,將軍,末將明白。”部將點頭應道。
很快,韓勇親率麾下主力兵馬抵達襄平城,並協助襄平城守軍對城池進行修繕,以盡快讓襄平城的防禦恢複到燕國大軍進攻前的水準。
盡管沃沮大軍的意圖還不明朗,但高句麗八萬大軍的進攻意圖卻是非常明顯的,並且,通過斥候的探查,王午和韓勇都得出同一結論,高句麗大軍的進攻方向是遼東的治所襄平城。
在主動出擊還是防守的問題上,王午與韓勇的意見是統一的,那便是防守,因為高句麗大軍的兵力比他們要多,而且,高句麗大軍的戰力也比較強悍,他們皆不敢輕敵。
而在防守的具體部署上,王午和韓勇卻發生了不小的分歧,韓勇覺得,首山是襄平城的門戶,站在首山的山頂上,可以俯視整個襄平城的內部情況,所以,首先必須進行固守,不過,王午卻因為先前與慕容恪對陣時的經驗,覺得這樣容易被各個擊破,一旦首山的兵馬被敵軍擊破,對防守襄平城的兵馬來說是個巨大的壓力,所以,不讚成分兵首山。
“王將軍真是因噎廢食也,難道將軍就因為上一次被慕容恪利用了,就否定自己分兵首山的英明策略了嗎?首山是襄平城的門戶,若要守住首山,必須堅守襄平城,這個高地絕對不可以放棄。”韓勇正色說道。
王午覺得有些理虧,輕聲解釋道:“我也是為了穩妥起見,才做出這樣的判斷,畢竟,首山與襄平城有數裏之遙,戰時很難互相聯絡,很容易被對方利用,如此,若是再次被敵軍各個擊破,豈不糟糕。”說完心有餘悸的看向首山方向。
韓勇不以為然道:“王將軍多慮了,隻要我們事先商量好,就不會出現被敵軍利用的情況了,況且,襄平城與首山僅有數裏之遙而已,我們完全可以在夜間的時候,利用信鴿互相聯絡,相信暗夜裏的幾隻鴿子不會引起敵軍的注意,如此,豈不就避免消息不通,被敵軍利用了嗎?而且,我軍在兩處布兵,形成犄角之勢,也是對敵軍的強大震懾,何樂而不為呢?”
“既然如此,那就分兵兩處好了,不過,我部兵馬負責鎮守襄平城。”王午正色說道。
韓勇點頭道:“我部留下兩萬兵馬,交給王將軍指揮,剩下的兵馬,隨我前往首山大營駐紮,王將軍覺得可好?”說完看向王午。
既然韓勇將麾下的兩萬兵馬交給自己,王午自然非常高興,並正色道:“既然如此,那就一言為定了。”
“好,就這麼辦,我這就去準備,讓大軍將所有需要的東西都帶上,以免再次出現‘棉衣之事’。”韓勇說著大步離開,並前去準備拔營之事。
在經過一番準備之後,韓勇統領麾下的近三萬兵馬,向首山大營方向奔去,而襄平城的修繕也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完全有能力抵擋敵軍高強度的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