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北岸列陣(1 / 2)

華安麾下的眾將領自然不會聽說卻月陣,因為在曆史上,此陣是晉末大將劉裕發明的,這個劉裕也是南北朝時,南朝劉宋的開國皇帝,此時,距離劉裕出生還有十年,距離卻月陣的發明還有六十餘年,卻月陣自然不會被人所知,為此,隻有從後世來此的華安知道罷了。

見麾下眾將皆是一副好奇疑惑的模樣,華安微微笑了笑,正色道:“所謂卻月陣,便是背靠河水,讓戰車兵排成半月形,兩頭抱河,以河岸為月弦,所組成的攻防陣型,另外,在戰車與河水包裹的區域,以手持長矛、盾牌、弓弩的步兵充斥其間,並與戰車兵一起射殺和刺殺敵軍來犯之敵,並逐步擴大戰果。”說完自信的看向眾部將。

眾部將聞言,自然明白了華安所說的卻月陣的構造,但對於如此構造的卻月陣能否阻擋燕軍重騎兵的衝擊,仍抱有懷疑的態度。

“王上,卻月陣背水而立,卻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但此陣並未經曆過實戰,且列陣所需時間與陣型的大小有關,如今,對岸的燕國大軍足有十三萬之眾,我軍在燕國大軍衝擊前,最多能組建千人規模的陣型,如此單薄的力量,真的可以擋住燕軍主力鐵騎嗎?”王三首先有些懷疑的說道。

鄧羌仔細的想了一會,有了與王三不同的看法,並抱拳道:“王上,以末將之見,卻月陣的確威力無窮,完全可以一試。”

“王上,為了減少卻月陣所遭受的壓力,我軍可在多個位置同時發起橫渡漳水的行動,如此,勝算就大得多了。”諸葛雄大聲說道。

華安點了點頭,正色道:“我軍四萬戰車兵,共有戰車萬乘,完全可以在多處同時發起橫渡,本王打算兵分六路,每路間隔二裏,同時發起橫渡行動,如此,六處卻月陣不斷擴大,最終必將讓燕國主力無力抵擋。”

“王上英明,我軍後備軍團,已經籌集了足夠在漳水上搭建十餘座浮橋的物資,隻需一個時辰,便可搭建通往漳水北岸的浮橋。”一名部將抱拳說道。

華安點頭道:“擊敗燕軍十三萬主力大軍,就在今日了,讓將士們立即開始搭建浮橋,全軍人馬立即進行準備,隨時準備出擊。”

“是,王上。”眾部將抱拳領命,並立即轉身前去準備。

隨後,華安在中軍大帳之中反複設想,考慮了燕國將領慕容評和蒲健可能采取的對策,並始終認為,不論燕國大軍如何應對,都無法戰勝卻月陣。

漳水下遊並不是很寬,而晉軍對於架設浮橋又是如此的駕輕就熟,在光線充足的白日架設浮橋,效率是非常的高,在不足一個時辰的時間內,就將浮橋架設到了漳水的北岸。

晉軍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規模的搭建浮橋,如此顯眼的行動,自然很快就被北岸的燕軍斥候發現了,這些斥候立即返回大營,向各自的上司彙報,很快,燕軍主將慕容評和蒲健就得知了晉軍大規模搭建浮橋的消息。

蒲健得知如此消息之後,立即前往慕容評的中軍大帳之中,並與慕容評商議如何應對晉軍的行動。

見蒲健進入自己的中軍大帳,慕容評輕聲道:“蒲將軍,是為了晉軍搭建浮橋一事而來的吧!”說完瞟了一眼蒲健。

對於蒲健這個趙國舊將,慕容評打心裏有些看不起,甚至,還有一些敵意,畢竟,他曾多次與趙國大軍血戰,並與蒲健的父親蒲洪交過手,雙方曾經是敵人,如今,雖然蒲健已經歸附大燕國,但彼此之間的嫌隙還是難以在短時間內撫平的。

蒲健抱拳道:“將軍,晉軍大規模搭建浮橋,這是要強渡漳水,我軍必須立即出兵阻止,以防止漳水防線被晉軍突破。”說完看向慕容評。

慕容評原本打算立即派遣大軍前往北岸,阻止晉軍的強渡行動,但見蒲健如此一說,慕容評便改了主意。

“蒲將軍無需擔心,晉軍二十萬人馬,依靠浮橋橫渡,沒有一日一夜的工夫,是無法全部抵達漳水北岸的,我軍無需貿然出擊,待晉軍渡過數萬人馬的時候,我軍突然殺出,必可一舉殲滅晉軍的數萬人馬,如此必可獲得大勝。”慕容評正色說道。

蒲健也覺得晉軍二十萬主力大軍,在短時間內是不會全部渡過漳水的,因此,等待一段時間之後,再發起進攻,也未嚐不可,於是,點頭同意了慕容評的縱敵之策。

在漳水北岸,華安麾下的戰車兵和步兵,陸續登上北岸的土地,並按照華安事先的要求,沿著河岸邊組建卻月陣,以迎擊燕國主力騎兵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