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想著當時的場景,便開始研究起了祛寒的藥方,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裏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
接著,用麵皮把這些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把麵皮煮熟就可以了。
麵皮包好後,樣子特別像耳朵,又因為功效是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湯便叫“祛寒嬌耳湯”。
研究好了方子之後,張仲景就讓徒弟給每位窮人一碗湯,兩個“嬌耳”。
就聽說啊,人們在吃了“嬌耳”喝了湯之後,隻覺得渾身發暖,兩耳生熱,以後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
所以,時至今日,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也還是會有這樣的說法,“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餃子的餡料時至今日,更是五花八門,什麼都有。
韭菜雞蛋,韭菜肉。
茴香雞蛋,茴香肉。
素三鮮,肉三鮮。
芹菜的、白菜的、香菇的、玉米的、薺菜的、鮮蝦的,近幾年還流行起了蔬菜汁染色的餃子,透明的餃子。
做法更是多種多樣,煮水餃自不用說,蒸、煎、炸、或者做成湯,反正怎麼都有。
餃子更成為了我國一傳統的美食,心情好了吃餃子,遇見好事吃餃子,冬至過年吃餃子,節假日了吃餃子,不知道吃啥了吃餃子準沒錯。
反正我就記得很清楚,我媽餃子就做的特別好,那手法特別牛逼,放上餡之後,手一捏就是一個餃子。
關鍵那餡賊大,我就在旁邊慢騰騰的包著。
我記得有一次,我當時年齡還小,總覺得包普通的餃子平平無奇,我媽可能是嫌我煩還是咋的,就包那種花盤一樣的餃子。
一開始我是不知道我媽會包的,但這不是餃子餡準備少了,麵皮多了些嗎,然後那種花型餃子需要兩張皮。
我一看,好家夥,我也要學,然後我媽包的漂漂亮亮,我包的奇形怪狀,時至今日我都沒學會那個。
當時春晚可不是現在這麼難看,聽著聲音包著餃子,反正那年過的,特別有意思。
可以說,餃子真的是貫穿了每個華夏人的一生,就像是它貫穿了從東漢到現在的華夏史一樣。]
虞美人說著這話,是帶著笑的,說起餡大的時候,手還比比劃劃的,主打的就是一個形象。
她是真的覺得,華夏的每一道美食都有它的故事,它的精彩,傳統美食的前世今生,能說一整期天幕也不為過。
各朝代眾人也像是被帶進了虞美人的情緒中,一抬眼就能看見係統放出來的各式各樣的餃子。
五花八門的,讓人眼花繚亂。
但怎麼說呢,看著那些奇形怪狀的餃子,對他的味道真的有點想象不能。
這玩意真的能吃嗎,吃了真的靠譜嗎,真的不會中毒嗎。
但還有些人,他們其實更加好奇那個春晚是什麼,意思是現在的春晚很沒意思。
好好奇,天幕能不能讓他們也看看。
還有一群吃貨們,看著天幕上奇形怪狀的餃子,聽著虞美人絮絮叨叨的聲音,成功被說饞了,甚至想著要不要做一下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