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字仲穎,是涼州隴西郡臨洮縣人。董卓生得高大魁梧,身材壯碩,臂力驚人,擅騎射,能在急馳的馬背之上左右開弓,箭無虛發,百發百中。
董卓年少時就開始入伍從軍,憑著身體的優勢,超高的武藝,再加上他性格冷血,殺人不眨眼,極為凶殘。
又逢亂世,邊境常有戰事,故而在西北軍中步步攀升,仕途大順,時至今日,已是官拜前將軍,並兼並州州牧。
大漢朝廷,武官自有武官的體係,以大將軍為首,其下分別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以及其他名號繁多的雜號將軍。
右將軍以上,基本上就屬於高級將領了。董卓身為前將軍,又兼並州牧,軍政大權一手抓,地位顯赫之極,在整個朝廷也是大人物了。
但是,董卓此人野心極大,他並不滿足於此。親眼目睹大漢朝廷日益衰敗,橫征暴斂,吏治極不清明,再加上如今朝廷賣官授官,已是常態。
董卓身在邊陲,遠離中心漩渦,自然是看的極為明確,大廈將傾之勢已顯。
董卓野心勃勃,一心想憑借手中的兵馬,期望獲取更大的利益,以及權利上的高升。又一次,朝廷征召,請他入朝,任九卿之一的少府卿,他都借故推辭掉了。
朝廷也看出他的尾大不掉之勢,幾次想設法收回他的兵權,他公然上書拒絕。
董卓身在西北邊陲,正是
“駐兵河東,以觀時變”
如今大將軍發發詔令請他進京剿滅閹黨,清除君側,他自是異常歡喜,大呼“天助我也”!
征兵手令送到董卓手裏之時,他正帶領三千兵馬,在京城以西四百裏處的河東郡,屯田治兵。
得到命令的當天,董卓與謀士李儒一商議,便興奮不已,馬不停蹄的領兵上路了,日夜兼程,朝著東邊的洛陽進發了。
一場新的動亂開始了。
三天之後,董卓便帶領軍隊,來到洛陽以西一百五十裏的新安縣。仿照大將軍何進的意思,董卓向朝廷上表,說:
“中常侍張讓等,竊倖承寵,濁亂海內。臣聞揚湯止沸,莫如滅火去薪;潰癱雖痛,勝於內食。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今臣輒鳴鍾鼓如洛陽,請收讓等,以清奸穢”!
大概就是說,張讓等十常侍閹黨,恃寵而驕,肆意妄為,敗壞國風,禍亂朝廷。我聽說了這等事,知道消除禍亂,應當采用雷霆手段,釜底抽薪,以切除膿瘡。
我現在當仿效趙鞅等先烈,為陛下分憂,清除奸人,還朝廷清明。故而統兵來此,望陛下批準逮捕張讓等人,以清掃奸凶汙穢。
這道殺氣騰騰的奏章,自然是不會直接送到小皇上手上,而是先來到了攝政的何太後麵前,此時,其餘三支軍隊,也已經到達了京城的遠郊。
丁原駐紮在城東北三十裏外的孟津渡口,入夜,軍隊營地,火光衝天,火光遠照洛陽城中。
一時間,洛陽內外一片肅然,空氣驟然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