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重孫子太夫人也很是喜歡,但都在京城呢。
要說這太夫人也是厲害的緊,說想兒子了,非要千裏迢迢下京來找兒子,一家人誰勸那都沒用啊,半夜裏自己騎著馬就要走,別看年紀都五十八了,人家還年輕時,可是上過戰場的巾幗英雄,騎個馬不在話下的。
這不,剛離開京城沒幾天,連皇帝都驚動了。
這個裵將軍可不是裵舟,而是太夫人的二兒子裵正,正二品守疆鎮西大將軍。
但是裵將軍早在半年前一場戰役中,擊退敵軍時不見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朝中很多人都認為凶多吉少,唯獨瞞著太夫人,她年紀大了怕她遭不住,家裏人整日惶惶不安,也隻敢偷偷在背地裏傷心,不敢表露絲毫。
可母子連心太夫人一直心緒不寧,還是堅持來接兒子,她騎馬跑的快,等家人發現時已經是好幾日後了,因為她走時,弄了個媽媽在府裏頂替茂名自己。
那時先皇有恙在身還病的很嚴重,裵舟是當朝正四品大理寺少卿,得知母親自己已走好幾日,當場吐了口血,
當時皇帝病重,幾個在京的兒子鬥得你死我活,他這大理寺少卿更是各皇子爭搶拉攏的對象,當時就順勢而為放下一切,跟皇上請辭去接母親。
總不能不讓人去接母親吧?
琅琊老太君也是老功臣,但凡哪個敢說一聲不的,那就等著被戳脊梁骨吧。
但皇帝也沒有讓功成之後真的請辭,裵舟辦事能力還是很得聖心的,絕對的忠於皇室,允許他去接老太君,大理寺少卿的位置給留著,當時是給幾個皇子輪流代職,也好磨練幾人。
等裵舟趕上母親時已經是半月後的事,太夫人那時候也聽到一些有關二兒子的風聲,趕來的兒子兒媳眼見瞞不住了,就說了裵正不知去向的事,沒敢說人在還是不在,他們也都不知道。
太夫人吐了口血,當即舊疾複發,人醒來後,還是堅持要去邊關找二兒子,不然死不瞑目。
裵舟和小琅琊氏自然是不同意的,最後太夫人說了她對朝堂的看法,覺得自己一家絕對不能卷入朝堂紛爭,也是裵舟的意思,不然也不會想著請辭出來,雖然沒辭成,也算躲開禍事。
裵舟和小琅琊氏,還是陪著太夫人去了一趟邊關,一直沒有找到裵正,直到先皇駕崩了這才往回趕,把裵正的妻子和兩個孩子也帶回來了。
也是為什麼趕路趕了半個多月,才到這交彙路的原因。
一家人現在都覺得很對不住太夫人,讓她一個快入土的人,還要操心家裏不說,還舊疾複發愈發嚴重。
如今老二也一直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不過太夫人一直確信她的小兒子一定還活的好好的。
唯一值得慶幸的,就是躲開了朝堂皇子們的紛爭,現在回去還是皇家的大理寺少卿。
這些事秦中月一直利用係統吃瓜也吃的差不多了,好一陣唏噓。
這高門大戶也有日子難,且還是隨時掉腦袋的難。
不過她沒走眼,這家人的身份還算不錯,這家人也算不錯,所以她這次的施救也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