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上也有些股東提出要準備過冬的理論來,說是在這樣不利的整個大的金融背景下,是該調整一下龍騰的戰略方針了,從進攻轉入防守,說得好像是在打仗一樣。
於是有股東問王韜做為經營者有沒有什麼措施應對可能到來的金融危機?
王韜就說龍騰的金融危機已經提前到來了。
他另外拿出一疊厚厚的文件來,說由於這些年的擴張有些急躁,占用了大量的資金,從而導致了現階段的後續資金吃緊……
王韜的話還沒說完,就有人嗤之以鼻,說知道資金緊張還盲目的引進什麼項目?
還有人附和說就是就是聽說製藥那邊花了大價錢的項目正在麵臨著下馬停產是不是呀?
在座的人臉上表情各異,神態各一,各人竊竊私語。
王國棟麵無表情的坐在那裏,似乎一切與自己無關。而王韜也是平靜的看著眾人,並沒有打算讓製止人們的私語,而是等待著議論自己平息。
成功看著這些人,心裏覺得很奇怪,不是應該先聽聽王韜說什麼嗎?做為經營者他應對危機打算采取什麼措施這個不是更重要麼?知道了經營者的措施以後再發表議論不是更適當嗎?原來跑題不僅僅是公職機關的作風,私營企業也不能免俗呀。比起那些蒼蠅般的嗡嗡來,成功倒是更想知道王韜能拿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法來,成功今天是抱著學習和取經的心態過來的。
“那個——”成功舉起手來請求發言,“王總,能不能聽聽你的應對措施呀?”
成功不想讓跑題浪費時間,於是說了今天與會以後的第一句話。
聽他這樣說,大家都有些驚訝,但是,嗡嗡的私語聲到底也停止了。大家看看他,然後就都將注意力集中到王韜身上去了。
王韜戴著墨鏡的眼睛看看成功,然後就不疾不徐的一條一條的羅列出龍騰碰到的麻煩來。
成功勤奮的做著記錄,他還得回去跟高原彙報呢。一邊記錄他心裏還在一邊歎息家大業大也不容易哦,看看龍騰,問題不少啊!資金缺口果然不是高原的杞人憂天。
王韜將龍騰的問題一一羅列出來之後,就用不緊不慢的語速說:“經濟蕭條,可以讓市場檢驗每個企業的競爭力。做為管理層應冷靜地審視公司戰略,做出必要的調整。比如公司組織製度、財務製度和層級結構,以及集權與分權的安排是否合理?產品結構和技術方向是否妥當?在生產的眾多產品中哪些是能賺錢的,哪些是不賺錢的?要不要調整?市場結構是否合適?是兼顧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還是隻有國外市場?在國外市場中是單一市場還是多元市場?市場風險如何評估?生產能力投資與產品研發、品牌建設等軟實力投資比例是否妥當?公司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還是專業化戰略?多元化板塊中哪些是不賺錢的板塊,要不要收縮?”
“再有,就是要重新評估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重新審視資產負債結構,包括資產負債率、長期債與短期債的比例,是否存在短債長用的問題。如果總資產利潤率大於銀行利率,那麼負債率越高,資本利潤率越高,但這裏也有過度負債經營的陷阱。過度負債,蘊含巨大風險。在金融危機麵前,那些頓時倒下的龐然大物,大都與失衡的財務結構有關。”
王韜喝了口水繼續說:“規模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一個關鍵因素,這是不容置疑的。但企業的規模必須是一個均衡的結構。有些企業由於過速擴張,導致資本實力與企業規模失衡,始終處於高負債,甚至拆東牆補西牆、短債長用的狀態,抗風險能力非常脆弱。經營環境一旦變化、周轉不靈,資金鏈就會斷裂,即使資產質量還很好的企業也會被逼到破產的邊緣。大家別忘了,在亞洲金融危機時,韓國前30家大企業中的大宇、真露、漢拿、起亞這些都是由於快速過度的擴張導致過度負債,最終成為‘成長致死’的案例。”
成功聽得目瞪口呆,這才是做為王者的王韜嗎?太了不起了!長這麼大,他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樣專業的論述。太讓人欽佩了,如果現在投票,他一定投王韜一票!
“說了半天,你也沒說明應該怎麼樣來應對危機呀?”有人顯得有些不耐煩。
成功瞪了那個人一眼,心下不滿,免費的財經講座,你搗什麼亂?誰說王韜沒說明呀?成功倒覺得王韜已經說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王韜的嘴角扯出一絲微笑,“盡管世界不乏多元化經營成功的案例,但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改變了產業分工,使專業化成為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流。從上世紀80年代起,發達國家的一些大公司紛紛賣掉‘非核心業務’,將實力集中於主業,通過大規模的並購重組,發揮協同效應,成為所在產業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組織者,構造了一個個‘巨無霸’式的跨國公司,使產業集中度史無前例地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