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大學生已經成為當代最需要關注的群體,(2 / 2)

·怕考生熱著了,於是就將高考日期提前一個月。

……

2.“幹部”身份迷人眼。

全日製普通高校畢業生在工作滿一年(即見習期滿一年)後,通過辦理轉正定級手續就可以獲得“幹部”身份。大學畢業生可得看護好這個身份,沒有了它說不定會給你惹很大的麻煩,搞得你欲哭無淚。

《每日商報》曾刊出一篇《丟了幹部身份、堵了進京門路》的報道。2002年大學畢業的張先生在北京一家公司打工,戶口、檔案都在浙江老家。2007年,張先生所在的公司要為他辦理人才引進、落戶北京的手續時,北京的人才服務中心發現他不具備“幹部”身份,因此拒絕為其辦理人才引進手續。

“幹部”究竟是何等人物,必須搞清楚才好。

“幹部”一詞在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裏有兩條解釋:

第①條國家機關、軍隊、人民團體中的公職人員(士兵、勤雜人員除外)。

這個解釋用在大學生身上顯然不適合。因為隻有考上了公務員、就職於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的那極小的一部分大學生才算是公職人員,而對於絕大多數畢業生來說,大家都隻是自謀職業者。

第②條擔任一定的領導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員。

這個解釋離大學生們的現實更是相去甚遠了。

大學生無論進入事業單位還是進入任何一種類型的企業,都得從基層幹起,他們不過是被領導和被管理的對象,是上級或老板讓幹什麼就得幹什麼的打工者。

筆者說不清一個人在事業單位裏要想混成真正的“幹部”需要付出何等的努力,但筆者知道,要想在企業裏混成真正的“幹部”就得為老板掙來真金白銀。

我們每年會多出幾百萬有“幹部”身份的人,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嗎?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了,“幹部”身份仍然風光無限。真不知30年後,“幹部”身份這個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是否會風采依舊。

3.“人才”光環從何而來?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個終身陪伴自己的人事檔案,檔案存放在哪裏是有講究的。一方麵,並不是每個單位都有檔案保管權;另一方麵,也不是你想把檔案隨便放在哪裏都可以。

全日製高校學生在畢業後,他們的檔案順理成章地由學校負責轉到各地人事局所屬的人才服務中心保管,而對於沒有大學學曆,以及不具備“幹部”身份的人可就享受不到這種待遇了。在全國很多地區,地方人事局所屬的人才服務中心並不接收大學以下學曆人的檔案,即便你打算出雙倍的存檔管理費也不行。

注意,人才服務中心是事業單位,“人才服務中心”這個名稱像專利一樣是不可以亂用的。這便再明白無誤地向公眾宣告:隻要你上過全日製普通高校,即擁有了大學學曆,你就已經是“人才”了——不管你是否待業在家。

4.趕快把大學生們從高高的雲端拉回到地麵來吧!

從金榜題名時的誌得意滿到畢業後的茫然無措,大學生們遭遇的簡直是冰火兩重天。而留給整個社會的,則是困惑不解與束手無策。

為什麼會是這樣?

因為我們當初的價值判斷出現了錯誤,莫名其妙地把大學生抬上了轎子,捧上了天。

上轎子容易,下轎子難!等到大學生畢業時,麻煩終於來了——當初家長投入了那麼多資金,對大學生寄托了那麼大的希望,大學生們自己也付出了幾年的寶貴時光,他們戴滿了“人才”、“精英”、“棟梁”之類的光環,於是有誰甘心每月隻掙那雞肋般的2000元錢呢?

總有人年年呼籲大學畢業生們就業時要“麵對現實”、“調整心態”雲雲,他們真的會聽嗎?存在決定意識——大學生們一直就生活在我們為他們打造好的一個現實生活中呢!

所以,我們必須盡快把大學生們拉回到地麵上來,因為地上最安全。

用眼睛看到的隻是現象而不是本質,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往往不能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