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春天裏的日記(1 / 1)

湖北省委常委、省“三萬”活動小組常務副組長 張昌爾

閱陸令壽同誌18萬字的民情日記——《巴山尋根》,體味作者在鄂西大巴山駐村工作一百多個日日夜夜的點點滴滴,仿佛勞作於田間地頭、長談於農家庭院,泥土氣息和質樸情感撲麵而來,我由衷地喜悅,深受感動,欣然為之序。

2011年的春天,注定將在湖北農村群眾工作的曆史上留下絢麗的一頁。省委、省政府集中開展了“萬名幹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簡稱“三萬”活動)。三個月的時間,全省18000多個工作組,10多萬名幹部,走出機關,奔赴農村,走進農戶,足踏26018個鄉村田間地頭,腳印1062萬農戶宅院庭堂,訪民情、送政策、辦實事、促發展,與農民群眾心相印、情相連、手相牽,把黨的陽光灑到每戶農家,把政府的溫暖送到農民群眾的心坎上。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民情大調查、親民大行動、幹部大練兵,是新時期湖北農村群眾工作的創新之舉,有力地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推動了“三農”工作、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陸令壽同誌原任武警湖北總隊副政委,今年2月轉任省旅遊局副局長,到任後領受的第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率旅遊局工作組赴鄂西巴東縣清太坪鎮和沿渡河鎮的四個村踐行“三萬”活動。自3月9日入駐山村,他與隊員們翻山越嶺,趟溪過澗,行程萬裏,以“踏石有印”的硬勁、“抓鐵留痕”的拚勁,高標準實現了省委省政府“兩個全覆蓋”的莊嚴承諾。《行百裏者半九十》、《一次讓人坐不住的推進會》、《兩個全覆蓋,鐵的要求》、《編筐編簍,重在收口》等文,是他和隊員們“三萬”活動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

作為一名黨員幹部,陸令壽同誌帶著感情走近山區,了解農民的所喜、所憂、所盼,體察農民的冷暖疾苦,為農民辦實事、解難事,贏得了基層幹部群眾的真心擁護。《學會用農民的語言與農民打交道》、《我隻希望她臨終前還說共產黨好》、《天堂路上,你走好》、《給錢給物不如感情永駐》、《聽聽農家的良心話》、《駐點感言》等文,不僅真實而細膩地記錄了他和隊員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感人事跡,也有作者對當前農村群眾工作以及“三農”工作的深切憂慮和理性思索。

作為一名旅遊工作者,陸令壽同誌在“三萬”中結合行業特點,在“窮山惡水”的老少邊窮庫區,不辭艱辛,帶領隊員們野外勘查了十多個具有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編寫了近四萬字的《鄉村旅遊指南》,積極普及農家樂,為鄉親們尋找新的致富門路,留下了不走的“三萬”工作隊。《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武落鍾離山在何方》、《聽不到雞鳴狗吠的羌寨》、《來自小神農架的呼喚》等文,是作者對如何將“窮山惡水”變為“金山銀水”的有益探索。

作為一名軍旅作家,陸令壽同誌還有一份文化擔當。心貼心地與山區群眾零距離接觸,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三個月的堅守,三個月從未間斷的寫作,洋洋18萬字、百幅民情圖片,完整地記錄了他和隊員們與駐點村村民麵對麵、心連心的魚水深情。在他飽蘸深情的筆下,有基層幹部的忠誠和奉獻,也有他們的困惑和苦惱;有農民群眾對黨的感恩和擁戴,也有他們的憂慮和期盼;有對巴山自然風光的深情讚美,也有對土家風情的細致刻畫,每一篇都具有赤誠的情味、濃鬱的土味和較高的品位。

掩卷而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身入心近,才能生情,有情才能同心同德。胡錦濤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要心係群眾,服務人民,在思想感情上貼近人民群眾。對群眾的感情和態度問題,是衡量幹部是否保持優良作風的一把標尺,是領導幹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中最明亮的一麵鏡子。”人民群眾最喜歡對群眾有感情的幹部。這次“三萬”活動就是作為廣大黨員幹部知“三農”、懂“三農”、愛“三農”、促“三農”的“情感之旅”來安排的,對廣大黨員幹部,既是能力素質的鍛煉,也是群眾感情的升華,更是一次黨性的淬礪。在價值觀的地平線上,我們看到的是一抹絢麗的彩虹。

“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欲流之遠,必浚其源。”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工作,是黨的生命工程,關係黨的生死存亡,關係人民事業的興衰成敗,須臾不可忘記!陸令壽同誌的民情日記結集出版,書名立意“尋根”,其意正在於此。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