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自幼跟師父修習道法,吃住都在師父家裏,家師是丹東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其德行和修為絕對屬於在這個市麵上難得一見的高人,徹徹底底的清修道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徒們也慢慢長大成人,活動範圍越來越大,能去的地方也越來越多,師父除了指點修習本領之外,更多的是強調對弟子的心理建設以及為人之道。
家師經常教導眾弟子“除魔衛道,守正辟邪”是道人的本分,但也要量力而行,窮則獨善其身,達者才能兼濟天下。
而在丹東這個地界兒,有這麼幾個地方,出了事情盡可能的要謹慎對待,如果沒有把握,千千萬萬不可貿然而為之。
其中之一,就是今天要講述的故事的主角,丹東的怨煞之地-鎮魂塔。
提起鎮魂塔,老一輩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每個人都能說起這樣一個詭異的故事。此塔立於1937年11月,塔身的文字寫著“滿洲舞台罹難者默靈碑”。
滿洲舞台,是一個當時非常有名的大戲院,戲院的前身叫聚仙茶園。
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清政府在鴨綠江下遊設置了安東縣。
由於這個地方水路交通發達,非常適合商貿運輸,於是發展迅速,城鎮規模日益擴大,人口密度也不斷增加,在今天的廣濟街、新柳一帶就形成了一片商業娛樂區域。
至今依然人流攢動。
聚仙茶園初建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最初是一個露天的茶棚子,主要演出一些梆子戲。
由於生意興隆,兩年後便改建成一個木製的板樓,並改名為丹桂茶園。
之後又先後更名20多次。
民國二十年(1923年)曾因失火而焚毀,之後重建。
到了20世紀初期,安東湧來大量的日本人,這些日本人以居留民的形式居住在安奉鐵路沿線地區,當時安東形成了“中國城”和“日本城”並立的局麵。經過重建後的聚仙茶園正好處於“中國城”與“日本城”的交界處。
同時戲院的規模也比之前大了很多,最多可容納一千多人同時觀賞。
隨著日本勢力的擴張,最終該茶園改為日本人經營,同時茶園改名為“滿洲舞台”。
這個戲園子最初由河北梆子藝人小金鳳、小菊處、小銀花、何達子、小元紅經常出演的地方,後來生意紅火,轉為京劇場所,李吉瑞、三麻子、楊四立、小楊月樓等均在此演出過。
由於安東發展迅速,百姓手裏也有倆閑錢兒,再加上過大年,那個時候老百姓又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戲園子無疑是最佳的娛樂場所,那真是是座無虛席,場場爆滿,原本僅能容下千人左右的場地,竟然塞了一千二百多名觀眾,場麵十分擁擠,為了一場戲真是人擠人人挨人。
當天晚上上演的曲目是《三進士》、《力殺四方》,壓軸戲是《盤絲洞》
由於要寫這篇故事,小道還特意的去看了一下這三個曲目,雖然欣賞水平不行,但可以看得出在當時那種條件下,這肯定也算是極為精彩的演出了。
由於當時取暖設施隻有爐子,所以通常前台演出的時候,後台是需要一個人照看爐子和看管後台服裝道具,防止失竊的。
而當天在後台執勤的也是一個老戲迷,前台演的正歡,這老家夥按耐不住這戲癮,圖省事,就把爐子塞的滿滿的,好多爭取一些時間到前台看戲。
晚7點50分許,舞台上正上演大戲《力殺四門》,而此時由於後台爐火過旺,爐壁燒的通紅,正巧將爐旁邊的狐仙堂點著了,火勢迅速蔓延。
而台前觀眾正看的過癮,叫好連連,毫無察覺。
演員們也被觀眾高漲的情緒渲染,表演的是更加來勁兒了,對後台的情況全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