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詞源
從文字上看,教育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最早解釋教育的是許慎的《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教”作為詞來使用
《中庸》“修道之謂教”(中庸之道)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謂之教”(荀先)
《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施也”(學長)
“學”的論述
把“教”和“育”的詞源看成是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詞源
1902年 清政府設置“學部”即“教育部”,“教育”一詞作為漢語係統中的一個常用詞。
西方教育
拉丁文演化而來,有“引導”引出”的意思,即把受教育者內在的東西創導出來。
中國古代對於教育的偏重於教育目的和內容,在於使人善良,教育內容方麵強調道德修養。 西方則偏重於教育方法,注重啟發引導。但不論是中國還是在西方,教育都不是事物名稱,都是看成是一種活動形態的存在,而不是實體形態的存在。
教育的定義
我國教育家對教育的界定
蔡元培《教育獨立議》“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蔡能人 蔡獨立)
楊賢江“幫助人營社會生活的一種手段。”“自由人生便有教育”。
外國教育家對教育的界定
蘇格拉底“教育使人得到改進”(蘇改進)
亞裏士多德“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亞理性)
誇美紐斯“教育能夠有益地利用此生,並且好好地準備來生”(誇來生)
盧梭“教育應當依照兒童的自然發展的程序”(盧自然)
塗爾幹“教育是使年長幾代人對社會生活方麵尚未成熟的幾代人所施加的影響”(塗年長)
斯賓塞“教育為完滿的生活做準備”(斯完滿)
杜威“教育即生活、生長、經驗的改造或改組”(杜改造)
關於教育的定義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廣義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技能、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增強人的體質、完善人的個性的一切活動。包括學校教育和學校以外的各種教育,包括有組織的和無組織的,有計劃地和無計劃的,有係統的和無係統的,外在灌輸和自我提升的各種形式,如課堂教學、書刊閱讀、影視觀賞、聽報告、行萬裏路等。
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遵循年輕一代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在特定的教育場所,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使他們朝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的活動和過程。
學校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後出現的教育形式,具有專門化和製度化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