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福布斯2008全球富豪榜的排名出爐,比爾·蓋茨雄居13年的世界首富的位置拱手讓給了巴菲特。有人說,這是“資本投機”對“產業擴張”的勝利,因為資本運作的投機利潤遠遠高於產業發展逐步擴張所帶來的收入,就算這個世界所有的互聯網用戶都把錢交給蓋茨,其圈錢的速度也不及巴菲特在金融界的資本投機。他們驚歎地說:“有什麼實業可以獲得如此高速膨脹的暴利呢?”
然而,這正是很多人對巴菲特的解讀之誤,或者說是頗為迷惑之處。從某種意義上,巴菲特與比爾·蓋茨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理念和“圈錢”途徑。他們之間的較量,更像是全球資本界兩種經營方式的比拚和角力。誠然,股票投資帶有一定的投機成分,任何一個股票投資者,同時也都是價差獲利的投機者。但是巴菲特在財富排行榜上擊敗蓋茨的根本原因在於,他不但是資本投機市場的圈錢者,同時他還是產業經營的戰略投資大師,因為他每選一隻股票,就等於投資一家企業。這正是巴菲特在這個時代的偉大之處。
巴菲特取代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
2008年的3月6日,在中國股市陷入新一輪低迷的同時,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了最新的全球富豪榜排名,現年77歲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長巴菲特的個人總資產一年內從520億上升至620億美元,超過比爾·蓋茨和墨西哥電信巨頭卡洛斯·斯利姆·埃盧,成為全球新首富,也再次成為了全球金融界和股票投資者議論的熱點人物。墨西哥人以60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提名次席,而前首富蓋茨以580億美元的身家滑落到第三,讓人備感驚訝。
00巴菲特教你學投資第1章巴菲特的投資生涯00這個排行榜向人們傳遞的最刺激的信息在於,巴菲特打敗了連續13年霸占全球首富寶座的蓋茨,成為了財富界新的旗手和領航人。而且事實就發生在中國股市陷入低迷的時間段裏,這更讓我們感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神奇。巴菲特是如何在股市中獲得成功和勝利的,他的投資策略與魔力究竟何在?這一點不僅讓剛出茅廬的中國股民備感興趣,也正是全球股民普遍關心和“toukui”的秘密!
伯克希爾公司的股價從去年7月到今年的2月11日,上升25%,股市東風勁吹,直接推動了巴菲特總財富的增長。而微軟公司的股價卻從今年的1月31日到2月11日下跌了15%。升跌之間,兩人的位置已然互換。雖然不能排除微軟宣布收購雅虎帶來的股價影響,使得蓋茨一時間馬失前蹄,但巴菲特幾十年如一日的業績積累所推動的財富增長速度,超越蓋茨早已經是指日可待,隻不過宣判的權力掌握在時間法官的手中。
在過去的一年中,蓋茨的個人總財富隻增長了20億美元,而巴菲特則多出了整整100億美元,是蓋茨的5倍。同時超過蓋茨排名第二的墨西哥巨頭埃盧,財產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翻了一番,速度更是快得驚人。也許13在西方真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蓋茨在世界富豪榜的首位恰好待了13年,就被自己的好朋友兼慈善事業的忠誠夥伴巴菲特所超過。
從福布斯的分析可以看到,巴菲特的身價暴漲主要因為旗下公司的股價飆升。他對優質股票投資的執著,價值投資的長線經營理念,終於在今日取得了卓越非凡的成果。放長線釣大魚,隻要魚足夠大,無論線有多長,收獲總是豐厚的。財富的經營事實就是如此,沒有任何可供統一的形式,無論是產業開發或者資本圈錢,長線或是短線,唯一的判斷標準就是利潤。反過來,利潤的體現形式又是多種多樣的,短期投機,長期控股,還有像蓋茨這樣壟斷性質地通過產業技術開發從全球獲取源源不斷的利潤。
我們這本書所要探討的,便是巴菲特的經營投資方式到底有何不同。他在數字上擊敗了蓋茨,是否意味著也是投資理念的勝利呢?對中國股市現今的狀況來說,是否就是一盞迷霧的大海上指航的明燈呢?我們的市場為何不能培養出一個中國的巴菲特?中國的古人說:“大道至簡。”真正偉大的智慧,總結出來其實都很簡單,很好理解,其所運用的通常都是一些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就像一道極難破解的數學題,當你看到運算過程的時候才發現計算原理是那麼的普通。同理,真正高明的投資之道,其實也隻需要很少的幾個基本原則,簡單有效,利於歸納,易於學習。
巴菲特投資法則的獨到之處在什麼地方,我們如何從他的投資曆程以及成長背景中獲益,他的投資業績為何如此出眾,他的投資策略有何與眾不同之處,特別是作為中國的普通投資者,怎樣將巴菲特的投資策略簡潔明了地總結出來,運用於中國市場,牛市怎麼辦,熊市又該怎麼辦?我想這正是大家研究和學習巴菲特的目的。
資料鏈接:2008年度全球富豪榜前10名
新首富:巴菲特個人總財富:620億美元
評析:旗下公司的股價上升25%,在2007年12月時,每股曾達到15萬美元,並使巴菲特的身價上升到了650億美元,隨後股價稍有回落。
前首富:比爾·蓋茨個人總財富:580億美元
評析:微軟公司宣布以450億美元的巨資收購雅虎是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這使得微軟股價下跌15%。盡管2007年股價有大幅增長,但這一事件仍對蓋茨的身價造成了影響,跌下了全球首富的寶座。
排名姓名國籍年齡資產1沃倫·巴菲特美國77歲620億2卡洛斯·斯利姆·埃盧墨西哥68歲600億3比爾·蓋茨美國52歲580億4拉什米·米塔爾印度57歲450億5穆凱什·阿姆巴尼印度50歲430億6阿尼爾·阿姆巴尼印度48歲420億7英瓦爾·坎普拉德瑞典81歲310億8KP辛格印度76歲300億9奧萊格德裏帕斯卡俄羅斯40歲280億10卡爾·阿爾布裏特德國88歲270億“假如你給巴菲特1萬元,42年後就會變成3600多萬元”
有人將巴菲特比喻為“發酵的種子”,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自1956年獨立創業以來,巴菲特僅僅通過股票投資和企業收購這兩種方式就積累了驚人的財富。概而括之,他的生財之道就是控股目標企業,通過企業自身良好的造血和經營能力,推動股價的長期穩定上升和高額的紅利,為他帶來豐厚的利潤。同時,作為股票市場上的投資大師,巴菲特又有著常人所不能及的戰略眼光,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數據遊戲中猶如閑庭信步,笑傲江湖。他的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達到每股10萬美元,成為美國曆史上最昂貴的股票。40多年的投資生涯,他以1倍多的優勢長期戰勝市場,成就了前所未有的投資神話。他不但將數百人帶入千萬富翁的行列,還造就了更多的百萬富翁,僅在他的出生地奧馬哈市,就誕生了200名億萬富翁。
換句話說,如果你給巴菲特1萬元,42年後就會變成3600多萬元。甚至有人說,如果你在巴菲特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就交給他1萬美元,成為他公司的股東之一,那麼當時光來到21世紀的時候,你的這筆錢已經變成了2億多美元,成為超級富豪。要知道,在巴菲特26歲剛創業時,籌集到的資金總額不過才105萬美元,他自己投入的錢才100美元。1956年他的公司成立,到了1969年,年複合收益率高達295%,遠超道瓊斯工業指數年複合收益率的73%,整整4倍的優勢!當年他解散了合夥公司,開始專心經營他的伯克希爾公司,到2005年,伯克希爾的每股淨資產從19美元增長到了59377美元,年複合收益率為215%,同期的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複合收益率隻為103%。數據說明一切,巴菲特就像一個龐大的造錢機器,吞入的每一筆錢,都會以幾倍、幾十倍乃至成百上千倍的回報從出口源源不斷地回贈給投資人。
他因此被稱為股神,是不可戰勝的奇跡。他在財富的土壤中播散理性的種子,收獲瘋狂的果實。從1965年到2006年,他的投資收益率為3600多倍。今年的福布斯排行榜出爐後,一位美國財經記者感慨地說:“我敢肯定,當巴菲特退出曆史舞台後,他會成為人們心中一座最高大的雕像,未來的美國不會再有人達到這個紀錄。”他的欷歔既是對巴菲特投資才華的讚譽和敬佩,也是對未來美國經濟的擔憂。在他看來,偉大的巴菲特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恰逢其時,趕上了美國經濟的黃金時代。就像一根杠杆可以撬起地球,是因為找到了那個偉大的支點。
事實果真如此嗎?巴菲特創造如此驚人的業績難道隻是緣於美國經濟的堅挺?當然不是,否則全美國就不會隻有一個巴菲特,正如全美國就隻有一個蓋茨一樣,他們以不同的投資理念殊途同歸,成為同樣偉大的人。為什麼他可以做到這一切?巴菲特長期堅持的投資法則和基本策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說:“我最喜歡持有一隻股票的時間是永遠。”長線投資的理念保證了他實質上並不是在炒股,而是在借助股市的力量經營企業。而且他保持著驚人的理性,他給自己總結了三個特點。
反貪:拒絕對金錢的貪婪,否則必將導致上帝的懲罰。巴菲特這樣說,也在這樣做。“在巨富中死去,將是一種恥辱。”巴菲特也信奉這句話。他從1956年以100美元起家,至今積累了500多億美元的財富,相當於人民幣4000億,但他在2006年卻宣布將把他85%的個人資產全部捐獻給慈善事業,大約400億美元。巴菲特將財富的積斂視為一種遊戲,而遊戲的最後是必須回贈社會。
反恐:巴菲特建議人們要克服對股市動蕩的恐慌心理,牛市並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同樣,熊市也隻是市場的調整手段,反彈也是必然的。這個規律不可回避。在股票跌到最底的時候,要勇於在最底部吸納建倉,抓住低價購入的最佳時機。同時,也要敢於果斷地拋出。比如巴菲特曾經在一天之內連拋除三支重倉股之外的所有股票,一天損失了接近4億美元,但這三支重倉股卻在最後給他帶來了64%的收益。
反動:正如上麵講到的那三支重倉股,巴菲特一直長期持有,決不會因為市場的短期動蕩而拋棄這些業績優秀、業務出色的好公司的股票,從而戰勝了市場。這三隻股票是華盛頓郵報、大都會美國廣播公司和Geico保險公司。
巴菲特如此做的原因是基於對經濟大勢的信任,他認為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盡管會不時經曆波折,但其大勢是不斷向上走的,總體趨勢發生倒退的概率幾乎為零。正像他相信人類的科技發展是絕不會倒退一樣。因此,股價的波動隻是表麵現象,是市場的某種調整或暫時反映出來的數據。而最本質的東西是股票背後的公司,一定要緊緊抓住這個問題的核心,隻要公司的經營業績出色,股票價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其走勢肯定是向上漲的。看到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何巴菲特的投資收益率是如此之高了。他堅持價值投資,肯定市場的總體價值,從而去尋求那些內在價值被市場低估的企業。一旦購入,就堅持做長線,牢握在手,精心經營,等待它的升值。巴菲特最大的優點,還在於他能夠從魚龍混雜的市場信息中做到獨立思考、正確思考、逆向思考。在股市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就是這個道理,股市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盲從者,隻有像巴菲特一樣看透股票的本質,才有可能取得像他一樣的成功。
第二節“他滿肚子都是掙錢的道兒”
生於股市崩潰期
家族背景
巴菲特說過,他是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者,隻對現實感興趣,從不抱任何幻想,並且喜歡自己目前從事的一切。作為世界公認的股神、投資大師,卻對未來缺乏任何充滿想象與浪漫色彩的興趣。不得不說,這與他童年的經曆和家族背景有著極為重要的聯係。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瑪哈市。那段時間,正是美國股市大崩潰的時期,一些人跳樓了,更多的人則是躲在家裏,對未來充滿絕望。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巴菲特就是受害者之一。老巴菲特不僅是當地的共和黨議員,還是一名股票經紀人,1929年的股市崩盤之後,老巴菲特不敢給遭受損失的人們打電話,生活就像一夜之間跌入黑暗的深淵。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巴菲特開始了他的童年。母親在懷孕的時候股災爆發,父親是倒了大黴的股票經紀人,巴菲特一出生就與股票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係。不過頗為戲劇性的是,這種看似可怕的黴運卻在巴菲特這裏轉化成了百戰百勝的鴻運,幾十年後,這個由惶恐不安的母親懷抱著的孩子成為了世界上最有錢的富豪和最成功的投資大師,上帝就像跟巴菲特家族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17世紀的時候,歐洲掀起了向美國大陸的移民潮,巴菲特家族就是在那時來到了美國。巴菲特的曾祖父約翰·巴菲特身為法國新教徒後裔和毛紡織工匠,是這個家族來到美國的第一人。而祖父西德尼·霍曼·巴菲特則是到達內布拉斯加州的家族第一人,1869年,他在奧馬哈市的第十四大街開了個小雜貨店,以此維持家庭生活。當時用來進貨的工具是一輛由騾子來拉的四輪車,除此之外就是規模並不大的售貨架和一間勉強經營的小店了。當家族到了霍華德·巴菲特這一代,卻對經營雜貨店一點興趣都沒有,而是成為了一名股票經紀人,並在巴菲特一歲的時候成立了一家經紀公司。這個選擇對兒子的未來影響有多大,當時的霍華德·巴菲特決然料想不到。
巴菲特的母親利拉·斯塔爾出生在內布拉斯加州一個偏僻不發達的小鎮西點,利拉的父親是一家周報的老板,但利拉的家境並不好。她還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妹,因為母親身體不佳,利拉從小就擔當了很大的家庭責任,保護兩個姐妹,協助父親的工作。因此,利拉很快掌握了印刷方麵的技術。在學習的間隙,她去幫報社做印刷工作,每個動作都像熟練的工人。這還遠遠不夠,16歲時,利拉為了掙學費開始尋找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霍華德·巴菲特,改變了自己的一生。這段經曆頗有傳奇性,利拉去內布拉斯加日報應聘找工作,麵試的人恰好是霍華德·巴菲特。當他第一眼看到利拉時,就被她不凡的氣質所吸引,特別是利拉的幽默、聰明和睿智,更是讓他大為傾心。霍華德·巴菲特問她:“你是學什麼專業的?”剛剛高中畢業的利拉稍作思考,回答說:“我的專業就是結婚。”霍華德·巴菲特也幽默地說:“這可是一門不切實際的課程。”良好的第一印象讓他們打下了愛情的基礎,在霍華德·巴菲特大學畢業前夕,他正式向利拉求了婚。當時光來到1925年的聖誕節時,兩個人在西點舉行了一個簡單樸素的婚禮。他們沒有多少收入,婚後立刻就去了奧馬哈,這個當時內布拉斯加州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並在5年後生下了沃倫·巴菲特。
父母的初次見麵和那段經典的對話,被沃倫·巴菲特多次引用,並且寫進書裏,這是老巴菲特夫婦的幸福見證。
生於股災的未來股神
關於1929年的美國股市崩潰,巴菲特說過一段非常經典的話:“那是我生命的開始,我內心深處對1929年的股市市場崩潰始終有一種親切感,但那時的情況可非常不妙。”的確,那是美國曆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經濟大蕭條,是股市不成熟期必然會爆發的也是難以預料的一種自我調節現象。經濟學家對此不斷地感到困惑,到現在依舊找不到解決的辦法。聯係現在全球包括中國股市的震蕩,也許,經濟弊病引起的股市危機還將持續下去。
股災出現之前的美國實際上正陷入全民炒股的瘋狂,大都市的街頭,小城鎮的馬路邊,到處都是股票推銷員,忽悠民眾提著錢袋子走進交易大廳。“專業人士”們不厭其煩地向國民講解著炒股的好處,但卻沒人提及炒股必然存在的風險。對當時那種情況,事後有人評述說:“整個美國都瘋狂了,股票對美國人的吸引力遠遠超過了歐洲微妙的局勢。”美國人的趨利熱情和對財富的崇拜沸騰到極點,炒股成為了全民性的投機行為。就在利拉肚子裏懷著巴菲特的時候,紐約股市已經漲到了曆史最高點,人們覺得沒有任何投資比買賣股票更賺錢,鈔票就像上帝對他忠實子民的賜予,扔在交易大廳的地板上等著有心人把它們揀回家。然而,當時的絕大多數股民其實都是短線交易,那些專業的投資商們甚至也缺乏長期和理性投資的概念。沒有人想到這隻是一個終究要破滅的神話,泡沫吹得越大,當它爆裂的時候傷害性也就越強。而且,股市的交易量早已超過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眾多股民采取的辦法都是以股票作為抵押,進行信用交易。那麼一旦投機者信用度下降,必然就要增加保證金,於是為了拿出這筆資金,就隻能拋售更多的股票。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股價下跌,這是惡性循環,而且是由全部美國人參與的經濟自殺行為。
0巴菲特教你學投資第1章巴菲特的投資生涯0我們來看看作家G托烏斯和摩根·威特斯在1929年大蕭條的內幕一書中描寫的瘋狂景象:即使最小的工廠,車間也都安放著大黑板,每隔一小時就有專人寫上最新的交易行情,向人們興奮地傳播,和交易所的信息同樣準確;郊外的農場安裝著高音大喇叭,人們隨時用它收聽電台播報的股市信息,以便及時作出反應,買進或是賣出;出租車司機跟你討論的話題隻有股票,除此之外大概都不感興趣;去住賓館的時候連門口的鞋童都會向你介紹當天的熱門股票,他們向你殷勤推薦,以期獲得你的讚許;地鐵乘客投訴車廂內沒有安裝信息傳輸設備,導致人們在坐車的時候無法炒股,這真是耽誤了人們賺大錢的寶貴時間。
包括霍華德·巴菲特在內,似乎每一名參與股票投資的人都感到美國的明天是美好的,就像一個美妙無比的夢境,它必會永恒地持久下去,不會有醒來的那天。但事實不會依托人們的意誌存在,1929年的9月份和10月份,股價開始下降,10月24日那天,出現了規模宏大的拋售狂潮,股市正式崩潰。天一下就塌了,塌得是如此徹底,從高空向地麵全力衝刺,像彗星撞上了地球,沒有任何的挽回餘地,人們目瞪口呆。當天,美國鋼鐵公司的65萬股票以每股179美元出售,可惜無人問津,緊跟著股價迅速下跌。所有的公司股價都像得了傳染病,一個接一個地向下狂跌。昨天還被當成金山和銀山抱在懷裏的股票,瞬間就變成了廢紙,即使街上的乞丐,都懶得看它一眼。股災導致了很多投資者的自殺,包括一些不幸的公司老板,他們大多死在股價信息板前。大量的經紀人破產,跳樓,他們無法麵對自己的客戶。那些昨天的百萬富翁們一覺醒來,已經變成了窮光蛋。貧富之間的轉變是如此之快,有些還在大海開著遊艇度假的富豪突然接到電話,告知他已經欠下了銀行一筆巨額債務,成了比貧民窟的窮人還要悲慘的負債者。股災就像非洲每年一度的大蝗災,鋪天蓋地而來,所到之處麵目全非,生氣全無。投機者一貧如洗,很多銀行也破產了,美國經濟宣布癱瘓,整個西方經濟都出現了大蕭條,波及歐洲與日本,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到了水深火熱的中國。
一夜之間,遍地窮人。前天還視金錢如糞土,今天就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為了省錢度日,大家想盡了辦法,比如燈泡換成了耗電最少的,香煙抽最廉價的,刮胡刀片鏽了就磨一磨接著用,衣服穿舊了縫補一下,大人將自己的衣服改小了給孩子穿。更重要的是吃的東西,街上到處是等待救濟的人,麵包店的窗前擠滿了人,通宵排隊才能買到幾塊冰涼的麵包。這樣的糟糕情況,並不富足的巴菲特家族也無法避免。霍華德·巴菲特受到股災的打擊,躲在家裏不敢出門,利拉還曾經因為生活中的過度操勞高燒了很長一段時間,差點要了她的命。家境貧苦,前路未卜,這就是巴菲特出生時的環境。他第一眼看到的世界便是股災後的蕭條景象,到處是人們絕望的眼神,又有誰能夠想到這個孩子會為將來的美國帶來好運呢?
在他一歲的時候,父親所在的銀行倒閉了,作為股票經紀人的霍華德·巴菲特失業了。由於銀行關門大吉,家裏的存款也因為沒能及時取出來而變成了毫無意義的數字。困境就像人的雙腿陷進沼澤地,越掙紮就陷得越深。失去收入來源的霍華德·巴菲特跟人合夥成立一家公司,決定經營證券、市政公司和一些債券的投資。在當時低迷到穀底的股市背景下,結果如何可以想見:業務冷清,收入微薄,舉步維艱。但是巴菲特有一對偉大的父母,霍華德·巴菲特從未想過放棄,為了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他從不將失落的情緒在小巴菲特麵前展示。而利拉則一直鼓勵著丈夫,為了讓他吃得更飽一些,她甚至悄悄減少自己的飲食,保證丈夫獲得充足的營養。為了省錢,利拉不再去教堂,每次都可省下29美分。小巴菲特就在這樣的困苦生活中漸漸地長大了,人們因為股市崩潰而驚惶失措、無路可逃的眼神,深深地印在了他幼小的心靈裏,這些場景在大腦中留下的潛意識,對他將來的影響非常重大。
崩潰的天堂
丘吉爾親眼目睹
1929年10月24日,是美國人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當時尚未擔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正在美國訪問,恰好看到了這一幕百年難遇的人間悲劇,後來這天被稱為“悲慘星期四”。他根據現場的采訪寫了一篇報道,發表在每日電訊報上。他說:“這些人抱著幾大捆的股票尋求買主,它們已經貶值一半甚至更多了,但無人有勇氣接受這些禮物。”其實這已經不是禮物了,更像是魔鬼的催命符,比戰場上的炮彈還要讓人恐懼。
丘吉爾同時還記錄了兩位銀行家和一位經紀人因為破產自殺的消息。這類事情在那些日子每天都在發生。很多人無法麵對現實,隻好去死。
金融巨頭救市未果
麵對糟糕透頂的形式,當時全世界實力最強的美國國家城市銀行的總裁查爾斯·米歇爾聯合眾多大銀行家,拚命買進股票,希望能夠阻止股價瘋狂的下跌。盡管他們付出了數百萬美元的巨大數目,但對股災來說卻杯水車薪,猶如飛蛾撲火,沒有起到任何的效果。在以往很多的股市危機中,這一招往往會收到顯著的效果,可見情勢之急,災難之大。
25年熊市的開始
道瓊斯指數是美國經濟的晴雨表,也是世界經濟的風向標。這次股災,讓美國股市經曆了長達25年的熊市。1929年9月3日創下了股票價格的最高頂點,直到1954年才重新達到了這一紀錄。
美國國會立法整頓
教訓值得總結,也必須總結。美國人銘記了股市危機帶來的災難,意識到證券市場背後存在著大量的機製不健全的問題。股災過後,國會進行了立法的補救措施,開始從根本上規範美國金融市場,從法律上對證券市場進行嚴密的管理,製訂了很多法律,如證券法,證券交易法,持股公司法,信托契約法,投資公司法,,經過一係列亡羊補牢的措施的實施,最終形成了一個對全美證券市場完善嚴密的管理網絡,為後來股市的複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滿肚子都是掙錢的道兒”
說起童年時期的巴菲特,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歐文·弗斯特舉了一個例子:“多數孩子都會心滿意足地喝著從機器裏倒出來的汽水,隻有巴菲特常常撿起汽水機旁被人丟棄的瓶蓋,認真地將它們分門別類,數一下瓶蓋的個數,看看哪一種牌子的汽水賣得更快。”作為巴菲特早期的投資合夥人,弗斯特對他的成長史可謂知之甚深,是最有發言權的人。隻聽他這段話,我們眼前就已經浮現出一個滿肚子都是掙錢想法的精力旺盛的小孩的形象。
正像他所言,巴菲特自小就對數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和小夥伴一塊攀上高樓,俯瞰下麵道路上的汽車,拿著本子快速地記下來往車輛的號碼牌照。他們做一些比試記憶力的遊戲,比如小夥伴讀出一些城市的名稱,巴菲特緊跟著報出這個城市的人口數量。更有意思的是,他還經常計算報紙上每個字母在文章中出現的次數。他對數字的組合十分著迷,喜歡四處走動,用一個名字叫做金屬貨幣兌換器的玩具兌換零錢。這個過程和擁有金錢的感覺使他深深地沉醉,還有那些好玩的數學計算題,用最快的速度去計算複利的利息,隻要是涉及財富數字的計算,他都大為鍾情,認為這是一種極為消遣並且前所未有的娛樂方式,這類遊戲貫穿他的整個兒童時期。
這些並不能滿足他的想象力和勇於嚐試創造的天性,還是少年的巴菲特開始做生意了,他的第一宗生意是軟飲料。他花25美分買了一個裝有六瓶可樂的手提式厚紙板箱,然後每瓶以5美分的價格賣出去。母親利拉回憶過兒子的此次商業行為,巴菲特也曾在1989年伯克希爾公司的年度報告中寫到此事。巴菲特說:“1936年,我從爺爺的雜貨店購買可樂,然後在附近兜售,每箱贏利5美分。這種零售方式,使我及時注意到一些產品的商機。”他是5歲的商人,在家外麵的過道上擺小攤,賣口香糖,後來又跑到繁華市區賣檸檬汁,掙行人們口袋裏的錢。事實上,這種舉動的原因並不完全出於興趣,當時他的父母每天忙於生計,為衣食犯愁,巴菲特因此產生了一個異常堅決的願望,立誌成為一個非常富有的人,讓父母安享生活,不再這麼辛苦。
有人說,偉大的理想總是植根於良好的品德,而良好的品德又通常產生於兒時對世界的認識。對世界的第一印象通常會決定人的最初理想,對人的一生都會有重大的影響。巴菲特生於股災之中,因為大環境的影響,家庭生活十分拮據,這對他對自己人生的選擇具有很大的影響。他崇拜自己的父親,立誌要從事父親的職業,在股票市場大展身手。
7歲時,巴菲特在醫院接受了盲腸手術,他在紙上寫下了很多數字並給護士看,說這些數字就是他將來的財產。雖然護士驚歎之餘對眼前這個小孩的雄心壯誌表示不屑,但他對自己的理想堅信不疑,用對金錢的夢想支撐著他度過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他自信地說:“我現在沒有多少錢,但總有一天我會很富有的,我的照片也會出現在報紙上,記者都會來采訪我。”今天,人們憶及此事,隻能感慨上帝的神奇,已經為美國提前創造了未來股神的天才頭腦。
8歲時,巴菲特開始閱讀大量有關財富的書籍,特別是股票方麵的知識。其他孩子看到這類書就大感索然無味,扔到一邊去玩撲克遊戲,而他讀得如癡如醉。時間長了,他的股票知識越來越豐富,竟然學會了根據行情繪製價格的升降圖表。老巴菲特出門上班時,問孩子們需要什麼禮物,有的要漂亮娃娃,有的要好看的絲帶,巴菲特索要的禮物是——股票行情機的紙帶。他用這些研究股票價格的變化規律,以至於有一天,老巴菲特發現兒子竟然可以用標準普爾指數解釋那些晦澀難懂的報價符號了,而他可是從未主動向兒子傳授過這些專業知識的。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現在有誰可以在七八歲的年齡了解到這些層麵的信息,並且津津有味樂此不疲?我想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看動漫或者互聯網上了。
到了9歲,巴菲特在大搞市場調查:他和拉塞爾去街頭的蘇打水機器旁把瓶蓋全部運走,存在自己家的地下室,查清它們的數量。他要知道哪一種飲料的市場銷量最大。他和拉塞爾跑到高爾夫球場當球童,每月掙3美元的報酬,這些錢讓他興奮,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同時,他把舊的但還可以再用的高爾夫球杆標上價格讓鄰居去賣,他從中收取提成。真是絕妙的頭腦,從不浪費看似無用的資源。他還在公園裏建了高爾夫球亭,盡管賺不到太多的錢,但著實紅火了一把。當他10歲的時候,他已經跑到老巴菲特的辦公室裏,去做些債券及股票表格之類的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