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軍士,勇敢、果斷、捍勇的同時,要互相守護,進而協作進擊,以小而博大,以巧而取勝,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保兩縣平安之責,乃籃劍軍之使命”
中年人話音一轉,帶著凜冽之氣喝道:
“張士傑聽令”
“未將在”
“率三千人為先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探查匪蹤”
“是”
“籃劍軍聽令”
“嘭”
“喏”
一萬人重拍左胸,氣勢如弘的應喏,響徹在人跡罕至的大山裏。
“明日辰時起鍋造飯,午時開撥,將於三十日內肅清曲江、順安兩縣鏡所有賊匪,遇反抗,無惡不作者,殺”
“是”
英俊不凡的中年人正是方子舒的老爹方良成。
方老爹於月前來到曲江,和眾人短暫相聚之後,到造紙坊接收一萬人,不作停留的帶著人就奔赴大山深處,開始訓練。
為了節省糧食,一邊狩獵一邊訓練,在方老爹利用兒子提供的特種訓練理念,加以自己的經驗。
訓練之艱苦,令人難以想象,在一月未到的時間裏,這一萬餘人的實力像火箭般提升,雖不敢說以一當十,以一當五是絕不為過。
也在刻苦訓練中,湧現出很多的優秀人才,方老爹采取優勝劣汰的競爭考核方法,挑選出五名千夫長,二十名百夫長,
將一萬人的隊伍分成五個標隊:籃劍一大隊、籃劍二大隊、籃劍三大隊一直到五大隊。
籃劍一大隊是五個大隊裏最精銳的大隊,戰力是其餘大隊的一倍不止。
每個大隊都配有五百人的弓箭大隊,負責遠程壓製攻擊,五百人的長槍隊,一千人的大刀隊。
為了不張揚,千夫長也就大隊長,一名千夫長下設四名百夫長,各領五百人,為一個中隊。
籃劍一大隊大隊長就是張士傑,也是張光達的內侄,此次征剿匪賊,被方老爹指派為先鋒。
張士傑年齡二十五六歲,身高近六尺,長像英武,幼讀詩書,更喜兵法韜略,一聽張光達說要建立籃劍隊,就主動要求加入。
進入隊伍後,表現也非常亮眼,雖出自沒落大戶之家,又飽讀詩書,卻無半分傲氣,對眾人也多有幫助,深得眾人的敬重。
方老爹也正愁無人可用,發現張士傑是個人才,也並沒有破格提拔,而是采取考核方式,甄選出更多的人才。
經過多方考量,最終,張士傑成為一大隊大隊長。
二大隊的大隊長鄭之友,出自於曲江縣下的一個小山村木遠村,父親曾是大乾宮中侍衛,大乾滅後,遠遁歸隱,鄭之友從小跟隨父親學藝,武藝精湛,也略懂詩書。
三大隊大隊長牛萬江,出自順安新安填,牛萬江與朱大常非常像,都是外方內圓之人,看上去憨厚老實,實則小算盤叮當響。
其餘各大小隊長皆有過人之處,籃劍軍隻需多經曆磨礪,必成驍勇善戰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