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達震驚的目瞪口呆,也佩服的五體投地,這少年真是驚才絕豔的人物啊!
李天成也還好一些,畢竟顧千裏那幫小毛賊,也是被分析了個透透徹徹的,已經見多不怪了。
“張大人,現在知道什麼叫見微知著、明察秋毫了吧,子舒之才智近乎於妖,見多了,你就會習慣了,哈哈哈…”
李天成有些自豪的說完,哈哈大笑起來,心裏想,反正這妖孽少年是自己的侄子,雖然不是親的,但路近啊,隻要稍微賴一點就可以了。
方子舒壓根也不會想到,一本正經、不拘言笑的成伯,竟然想用賴的方式,朝自己靠近。
畢竟成伯有個弟弟叫李成峰,一家人,性格還有所相似,正常。
“公子說的對,本官正是張家村人,張家村是我張家先祖建立,至今已傳八代。張家也算是書香門弟,曾出過一品大員,後得罪權貴,輾轉多地,最終落戶於大山腳下”
“因天氣寒冷,山頂常年積雪,適合蕎、蓧麥種植。山中有一小溪流出,村裏人叫玉龍溪。為了狀大村子,祖輩一直吸納外來逃難人員,現也隻有七百多戶,溫飽還能解決。村裏人也比較淳樸,忙時種地,閑時上山打獵采收山貨等。”
張光達理都不理李天成,把自己的出身向方子舒全盤托出,也算用心良苦。
“嗯,地方不錯,張大人、成伯,你們雖然也算了解農戶生活。你們的思想也是農戶思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沒錯,但缺少的是創新與突破”
“站在管製的角度思考,而不是管治,流於監管控製,而不是照管和治理。要發動各鄉鎮互動起來,以物易物,帶動大家的積極性,發現互有需求之物,進而形成流動。人或者物,都隻有動起來,才有價值”
“這樣,你們看,以永安鎮為點,以曲江為線,曲江沿線的四個鄉鎮並成永安、新會兩鎮,把周邊八十公裏內的村子,向永安、新會靠近,在方圓十五公裏之內安家落戶,以兩鄉鎮為點,修建道路,把鄉鎮村全部連通起來,便於物資流通與管治,”
“把孝義、卜戛並成新孝義鎮,周邊村子靠近在十五公裏之內”
“然後打通由曲江縣、順安縣、永安鎮、新會鎮的水路、陸路,再連接上新孝義鎮,未來再打通曲江沿江通道,連接外縣”
“從順安縣城、服義、興賢、張家村,以陸路連通至永安進入水路,周邊小於一千五百人的村子,全部合並”
“比如羊角、馬頭山、那土、木戛、依木果,這五個村子,從山上移至山腳,合並成兩個五千人的村子,分別建於盆地地兩端。”
“你們看,以地圖標示估計,這片盆地不低於四萬畝,而剛好這裏是白鶴江的支流,理出水蕖,連通田地,大力發展水稻種植,一年之後,家家能溫飽,戶戶有餘糧。”
“公子,如此來說,新會、永安、新孝義,還有剛才這兩個村,就以發展水稻種植,這是好事,也足以解決溫飽。那其他鄉鎮怎麼辦?有什麼好的辦法也能提升起來?”
張光達已經看出這樣規劃的好處,也想讓其他鄉鎮都好起來,所以連忙問道。
“既然要調整規劃、發展改革,肯定是要聯動起來。你看順安、服義、興賢三個鄉鎮種植比較雜,有水稻、蓧麥、蕎、粟米。去除粟米,以後不再種植,粟米籽粒較小,產量無法提升”
“可以種水稻的地方,廣開田地,把不可種植水稻的村子,全部移民過來,安置到可以種植水稻的地方,以及曲江沿線。移民和當地居民,要保證最低人均三畝以上田地”
“比如張家村就主要以皮毛、山貨、蓧麥、蕎種植為主,大力開墾山地,然後到順安、曲江兩縣鎮進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