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伯把兩人叫了過來。
“呃…這樣,小山哥、一峰哥,你兩回村收集各種動物皮、筋等,全部帶到東山上來,急等用的”
“好,舒哥兒,我們盡快回來”
兩人轉身急急朝村裏趕去。
眾人繼續順大道上山,走不多遠,朱大伯就朝旁邊的林子跑了過去,眾人也跟了過去…
朱大伯扶著一棵,灰褐色樹幹上長滿棘刺的樹,高興的笑著說:
“舒哥兒,這就是製弓的灰桑樹。這種樹抗壓、抗彎曲、韌性好,是製弓的首選啊”。
眾人朝周邊看去,灰桑樹連成一片,大的有碗大大,適合做弓的小灰桑樹很多。
眾人都非常開心,就眼前這一片都用不完啊。
朱大伯指導眾人如何選材後,紛紛動手砍了起來。
方子舒也在道邊點燃一大堆柴禾,一會兒,眾人抱著砍好的帶皮灰桑樹,架在火上轉動著烤起來。
製弓所用的樹幹都隻有雞蛋粗,不能像燒護欄木料一樣直接燒。要隨時翻動,當樹皮一燒枯,就必須進行彎曲固定,等幹了後切坎上弦,一副弓就成了。
大約兩個時辰左右,方小山兩人回來了,一人背著一捆皮子,有牛皮、羊皮,有點誇張的還有一張虎皮,這個可不容易弄到。
在方子舒心裏認為最難辦的事,現在卻是最快的解決了。
這下解決了弦的問題,就可以開始大量的造弓,這個時代,弓箭算是最便捷的遠程攻擊型武器。
大家在忙碌的時候,方子舒也沒閑著,撿了塊小石頭,在道邊的一塊石頭上比比劃劃的。
畫的有三箭的強力弩,還有攻城用的投石車,一塊兩尺見方的石頭上,畫的密密麻麻的。
首先製作連發弩弓,需要三根木材,將中間部位削至合適,再將第二拫稍短於第一根木材置於內側。
然後把第三根中間削製合適的木條放在最內側,第三根短於第二根,最外側的是更粗一些的木材,抗壓抗彎的韌性更高。根據人的拉力而定,最大需要二百公斤左右的拉力,最高可連發四矢。
將弩床製成方形或長方形,並在上麵安裝一個扣件。將弓放在弩床上,並將箭矢放在弓上。使用扣件將弓弦拉緊,使其變成曲線形狀。當弓弦釋放時,箭矢將被彈射出去。
需要注意的是,弩床的角度和距離需要根據使用者的需要進行調整,以保證射擊精度。
最遠可以達七十多丈,也就是兩百多米,主要利用杠杆原理,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把箭彈射出去。
也就後世槍的原型,一個是火藥被撞擊產生燃燒的推力,一個是利用反強的力量彈射。
方子舒打算製作的是單人弩,拉力需要一百四十公斤左右,殺傷在四十丈左右,可一次發三箭。
難度很高,弩是把強勁的弓固定在木頭或金屬做的有箭槽的弩臂上,弓弦張開後,由發射裝置掛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發射時開動發射裝置,箭沿著箭槽射出。
與弓相比,弩有很大優勢。
弩張開後,掛在弩臂上,可以延時發射,等到敵人進入射程了才扣扳機。而且士兵不僅用手臂拉弓,還可借用足、腰部力量拉弓,甚至用絞車等機械拉弓。弩發射的箭射程遠、準確性高、穿透性強,對戰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方子舒叫來朱大伯,兩人一起商量了很久,隻能采用三張弓放置於弩床之上,每弓之間相隔二尺。三張弓的兩頭利用拉繩相連,中間設置輪盤,輪盤上設置三個卡點,將每張弓的弦扣於其上,然後利用絞盤拉開,可連發三箭。
隻是顯得笨重,五六個人才能移動。
最後兩人一合計,其餘人先造弓箭。
朱大伯帶著三個人造連弩,連弩製作較慢,盡量先打造兩台出來。在護欄的門樓裝兩台固定的連弩,固定連弩就省事多了。
因為在這個時代有的都是小弩,一次一箭,殺傷力不到五十步,五十步對於騎兵而言,兩秒可到。
所以方子舒的連弩是一大殺器,笨重問題是現在無法解決的。
方子舒也在想,隻要打退兩次流匪山賊,至少可以安全一段時間。
再想辦法直接滅了周邊的賊匪,同時村裏也有了一戰之力,足以自保。
時間匆匆,過得很快,一天的時間就在大家的忙碌中悄然而逝。
吃了幹糧,大家圍著火堆睡下,大家都疲憊的不想說話,方子舒也早早入了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