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後記:寫給每一個自己(1 / 2)

《歲月不如歌》從我讀高二時就開始寫,那還是2007年的時候,內心激蕩的年月,卻也是最純粹的年月。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寫寫停停,刪刪改改,內容前前後後變了好幾個版本,這幾個版本見證了我高中、大學以及工作後各個不同時間段的不同狀態,簡單地說,就是小鮮肉到老司機的蛻變史。

歲月雖然波瀾不驚,但內心還是起起伏伏。時間的推移總是讓我把之前寫的故事全部推倒,然後重建,這一點表明我是典型的文藝拆遷戶。所以,現在麵世的版本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但我沒有完完全全拆掉一一至少保留了書名中的絕大部分字。所以,有些時候我又是如此任性地戀舊。每個人都會在某些時候喜新厭舊,但也會在某些時候無比懷舊。這不是某種情懷,這就是一種神經質,偶爾會飆起來。

至於為什麼說是保留了書名的絕大部分字呢,那是因為最早起的書名叫《歲月如歌》。寫著寫著,發現寫慘了,再寫著寫著,發現又寫殘了,於是感覺一點都不如歌了,再於是,我很自然地對書名說了“不”,並且毫不手軟地進行了貫徹落實,嵌入了個“不”字。

最初寫小說是因為青春期的正常叛逆,對於一個典型的悶騷小少年來說,身體上不能抒發快感比如找個人打打架(好像我這體格也打不贏),那就隻能在心裏迸發點快意寫寫東西。寫來寫去又感覺無從下筆,下了筆又感覺是無病呻吟,於是總是在寫與不寫,到寫了又刪刪了又寫的各種情緒裏反複糾纏。但從結果來看,很顯然,把它寫下來的意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現在麵世的版本,真正開始動筆的時候已是2019年年中。當時大綱成形,稿子寫了三萬餘字,雖說之後也斷斷續續有些修改和續寫,但仍然不出所料的被擱置。時逢生活晃蕩,多事之年,忙於苟且的工作,寫作這種無關痛癢且關鍵是不解決溫飽的玩意,也就自然地被踹進角落,任其苟延殘喘。

一晃,又好幾年過去了。忙裏偷閑,偶爾敲點文字。這個偶爾的頻率基本是寫幾段停幾月。按照這手速,我掐指一算,這本小說不出意外的話,算是廢了。畢竟寫寫停停的最大弊端,就是寫著寫著連自己都忘了是在寫些什麼。後來更是惡化到令人發指的地步:為了保證故事的連貫性,以至於每次我打開電腦準備碼字的時候,總習慣性地從頭開始捋,捋著捋著就到了睡覺的時間。

我預判自己有生之年可能完成不了這部曠世奇作,於是時常陷入自我鄙視的義憤填膺的情緒之中。沉浸許久之後,我咬咬牙奮筆疾書了一段時日,所幸驚世之作即將大功告成。而這,已是2023年年中。這依然是一個多事之年。一邊在現實的泥沼裏掙紮糊口,一邊在理想的虛幻中噴湧文思。我時常在深夜裏醒來,腦海裏回蕩著這些年來做過的小說夢,內心極具煎熬。躊躇反複,無比內耗。最後,我選擇辭掉工作,認真寫完了這本渾噩故事的小說。而它經曆了這麼多年的難產,本身更像是一場渾噩的事故。

一開始寫作是因為內心特別地想表達,但寫著寫著就覺得自己想要的表達太過膚淺,於是隻想講講故事,可講著講著又發現這故事似乎是如此的單調爛俗。最後腦海裏隻剩一個意念一直在盤旋,並支撐著我寫完了這本小說,這個意念就是:去他媽的,寫就完了。

生活不需要給誰交代,但有時真的要給自己一個交代。好在,終於交代完了。

這經曆漫長歲月的小說杜撰史告訴我一個道理:前進的步伐,總是受困,那是因為我們有太多顧慮。我們總在擔心,步伐太大扯著蛋,步伐太小擠到鳥。如此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最後會發現那些往前一大扯、往後一小扯,串起來之後會把自己期望繪製的藍圖,生生地扯得稀碎。所以,走起路來,還是該隨心所欲一點,邁起來了就別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