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農民軍與後金軍的曆次戰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後金軍才是滅明的主力。
而終崇禎朝,滿朝上下都對這一問題判斷錯誤,一直都在奉行著"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這才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明與後金的戰爭始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
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宣布反明,攻占撫順、清河,殲滅明軍萬人,全遼震動。
隨後,努爾哈赤乘勝發動薩爾滸之戰,殲滅明軍五萬餘人。是役後,明軍在遼東戰場陷入全麵被動,後金奪取戰場主動權。
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攻占遼陽、沈陽,明軍被俘及陣亡數萬人,遼河以東全麵陷落。
天啟二年,後金攻占廣寧、遼西四十餘城。
指揮廣寧會戰的遼東經略熊廷弼哀歎:
"撫順戰敗是危局,薩爾滸戰敗是難局,開鐵戰敗是危局,廣寧戰敗是無局。"
四戰皆北,遼東、遼西盡落建虜之口,隻有一條狹長的遼西走廊還在手中,假如山海關再丟失了,連北京都保不住!
朝廷內外惶惑不安。
這時候,出現了兩種聲音:
一種是新任遼東經略王在晉的主張,主動放棄關外,退守山海關,代價是承擔棄土棄民的罪責;
第二種是當時隻是一個四品兵部僉事的袁崇煥的主張,構築關錦防線,禦敵於遼西走廊之外,代價是投入天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袁崇煥人微言輕,根本爭不過位高權重的王在晉,但他意外地獲得了東林大佬帝師孫承宗的支持。
孫承宗又獲得了朱由校的支持,被任命為遼東經略,修複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寨、練兵十一萬,建立十二個車營、五個水營、二個火營、八個前鋒後勁營,拓地四百裏。
不久,孫承宗受閹黨攻擊辭官再鄉。新任遼東經略高第盡棄寧錦防線,努爾哈赤親率主力進犯寧遠。
鎮守寧遠的袁崇煥孤立無援,不僅沒有人對他寄予希望,反而一大堆人等著看他的笑話,但是,袁崇煥奇跡般地挺住了。
袁崇煥依堅城,用火炮,重創後金軍。努爾哈赤自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次卻在寧遠城下敗北,忿恨而回,不久病死於沈陽。袁崇煥趁機收複了錦州。
皇太極率兵攻打錦州,再次敗退。
兩次取勝,袁崇煥聲名鵲起,也給節節敗退的明軍打了一針強心劑。
朱由檢心中慶幸不己,幸好在刀口下救下了袁崇煥!
論與建虜周旋,袁崇煥是不二人選。崇禎殺了袁崇煥,就是自毀長城,自掘墳墓。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用人須用其所長,補其所短,豈可求全責備?
袁崇煥在家中靜養了兩三天,不斷地有人來拜訪。
死而複生,袁崇煥唏噓不己。當初做督師時,多少人吹捧,等到下獄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一句話,現在不僅複了官,還封了侯,門前又開始車水馬龍。
經曆了這場驚心動魄的變故,袁崇煥突然變了,從前最喜高談闊論的一個人,變得木訥寡言了,從前鋒芒畢露的一個人,變得謙恭溫順了,從前不拘小節的一個人,變得嚴謹古板了。
袁崇煥每天接待登門拜訪的親朋故交,但他唯一期待的訪客卻始終沒有來。
這個人是兵科給事中錢家修,在所有人避之不及的時候,錢家修冒著生命危險上了一封奏折,說袁崇煥:
"義氣貫天,忠心捧日,身居大將,未嚐為子弟求乞一官,自握兵以來,第宅蕭然,衣食如故。此所謂不怕死,不愛錢。國家多事之秋,此等人才,應予超釋,照資撥用……"
袁崇煥天天盼著錢家修來,錢家修卻始終沒有來。袁崇煥坐不住了,打發他女婿趙登科去看望錢家修,送了錢家修一斤茶葉,錢家修回贈了一遝宣紙。
錢家修還是始終沒有來,袁崇煥悵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