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得封鎖線越近的村子吧,老百姓就少,部隊就是去了,因為敵偽的殘酷連坐法呢,老百姓也不敢明著幫八路,有時候還會去給鬼子通風報信啥的。可到了敵占區的核心地區呢,咱們過去搞的不少村一級的組織還都在,群眾基礎反而比離根據地近的地區好。
一營和團偵察連不動,在今晚上的行動中擔任警戒,控製住腰山鎮和茅山村鬼子據點,防備他們萬一發現運動的部隊出來襲擊。等到明天晚上一營再越過封鎖線,直接插到蠻子營去。偵察連留在大溝西邊等著接應。
就著眼前的地形,加上沙盤上的演示呢,這下講的也通透,聽的也明白的快多了,怎麼把部隊擺成梯形,有層次地夜間行軍過封鎖線,怎麼在行進中讓部隊始終有兩翼的側護,怎麼在夜間的行軍和戰鬥中,保持住部隊的完整建製和讓戰士們不出現建製的混亂等等吧。
這些楊棒子腦子裏積累下來的經驗,統統地都倒在了這裏,過去師傅教徒弟那都得留一手的,好多現在的影視劇裏也把很多將領演的一個個深藏不露的,那都是故弄玄虛的!其實在我黨的部隊裏,從來都是傳幫帶的!很簡單,你不把你的經驗教訓傳授給你的部下,他們死了你還能活嗎?
從我黨的毛太祖到朱總司令,再到彭大將軍等吧,你看留下來的許多曆史影像資料,都是在將領和戰士們的中間,正掰著手指頭講話呢,當然不是都講的是政治,大多數講的都是軍事!
比如有一張百團大戰後的照片,是彭總在場院裏給一大群穿著八路軍製服和友軍製服的軍官們講話呢,據拍攝者回憶,當時彭總講的就是關家堖戰鬥的經驗總結,這絕對是把自己對戰鬥的判斷和戰術運用心得,結合了實際戰鬥的進程,給這些軍官上課的,那麼下次這些軍官自己帶兵再遇到類似於關家堖戰鬥的情況,起碼心裏就有底了,他能記得彭總說了,大部隊去圍攻占據有利地形的鬼子部隊,決不能強攻,要把部隊分成若幹小組,多路突擊等等。
楊棒子此刻做的就是這種事,他自從和張書記他們待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後,心裏隱約判斷出來以後進出敵占區的戰鬥和任務恐怕要比守在家裏多多了,這次大部隊運動通過封鎖線去執行任務,就是最好的實戰練兵。
這還隻是第一課呢,現學現用,講多了,這些高粱花子腦袋們一下子消化不了。今晚上就要用的那些戰術和經驗馬上都講解完了,讓這些連排長回去組織戰士們在進行消化,等於自上而下的都學了戰術。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當兵也能學到很多軍官才能學的東西,一批批的戰士在實戰中成長起來,能夠成為新的指揮員,這和**裏排長以上就得由科班出生的學員擔任是有很大區別的。
前麵說了,八路軍的這種自上而下的培養製呢,最大的好處就是士兵能夠從戰場上成長為指揮員。在戰場上,不光是士兵的生命脆弱,中下級軍官的生命也一樣脆弱,他們往往要親自帶領士兵衝鋒陷陣,傷損率也是很高的。
比如像台兒莊戰役,池峰城的師營連排長的死傷率就高達90%以上,而中下級軍官的損失率高,直接影響到戰場上的變化,**的士兵固然英勇,但沒了軍官的指揮,隻能是被動挨打,縱然死戰不退,可陣地還是被突破,所以後方就得不停地組織敢死隊之類的去奪回失去的陣地。
同樣日軍也存在這個問題,一旦帶兵的軍官掛了,士兵們就群龍無首了,亂了陣腳,比如黃土嶺戰鬥,阿部規秀中炮死亡後,部隊裏的佐官和尉官也損失了許多,整支部隊被壓縮在不足一平方公裏的陣地上。
後來鬼子緊急空投了幾十名軍官,才帶著殘餘部隊突出去的,這也說明了日軍部隊的軍官院校製的缺陷和**是一樣的,一旦軍官傷損,部隊的戰鬥力就直線地下降。
而反觀八路呢,從紅軍時期建軍起,就是士兵選拔製,平時也特別注意對普通士兵的戰術和軍事素質培養,一旦中下級軍官戰死,基本上從士兵中臨時任命的代理軍官,都還能控製住所在部隊,繼續完成戰鬥要求,這類的例子多如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