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蘇的文章中:“關於雁宿崖之戰,網絡上也可以查到資料,但是,我認為是不夠全麵的。我在機場工作時候的一個老上級,原是八路軍團長出身,親身參加過這次戰鬥,自述此戰下來自己的一個團隻夠編成一個營了,極言日軍抵抗之瘋狂,與八路軍堅決殲滅被圍日軍的決心。”
不知道老薩這位老上級當時是哪個團的?老薩說:“我那個老上級的團,是個地方團,當時也在跟著一分區‘學打仗’。”是不是三分區的二團?但這個記憶應該與事實有誤。雁宿崖戰鬥,參戰的共三個團,一分區主力一團、三團;三分區主力二團。
雁宿崖戰鬥中,三團將自己的一個營配給了戰鬥力較弱的二團指揮。在戰後楊成武上報給晉察冀軍區的《戰鬥詳報》中:“我軍傷亡、消耗:負傷372名。其中營級2名、連級21名、排級31名、班級52名、敵工幹部1名、戰士265名。陣亡136名。其中連級1名、排級12名、班級16名、戰士98名。失去聯絡:37名。”
這還是三場戰鬥(雁宿崖戰鬥、黃土嶺戰鬥、撤退回來的反報複戰鬥)的總計傷亡人數。老薩的那位老上級沒考慮到:如果八路軍在雁宿崖一戰的損失太大,就不會有後來的黃土嶺戰鬥。因為1939年那一年,晉察冀就編成了幾個主力團。前一仗把主力打殘了,你再沒有其餘的主力部隊可打。正因為雁宿崖戰鬥八路軍的損失不大,這才激發的戰鬥熱情,有了後來的黃土嶺戰鬥。
所以,口述曆史,當事人的記述比較準確,如果是局外人,準確性就差了許多。當地老鄉的口述隻是民間故事。而如果沒有去做深入的調查和取證,就直接拿來作為證據的,就經不起推敲了。
有一次,看到還是權威刊物上登載的一篇老同誌們座談會後整理的回憶性文章,乍一看還是活著的老八路呢,這講的故事該是言之鑿鑿了吧,其實也不然!
那文章裏這樣描述,1937年10月底,剛打完腰站阻擊戰和馮家溝伏擊戰的獨立團,乘勝追擊了五十多裏,一營(營長曾保堂、教導員張文鬆、副營長袁升平。一連連長張德仁、二連長楊上堃、三連連長宋玉琳)一直追殺到淶源城下。楊上堃第一個衝進了淶源縣城。敵人又從淶源東撤,一營隨即光複淶源,二營繼續向東追擊。
注意,問題從這裏開始了。綜合了軍史和幾位一分區領導一級的回憶錄去看呢,不對了!
當時打下淶源縣城的獨立團,並沒有全力以赴,繼續向東,進軍被稱為“北嶽首縣”的河北省易縣,而是兵分兩路,楊成武親率獨立團的一營、三營(營長黃壽發、教導員李水清、副營長邱蔚),北上相對貧瘠的河北省蔚縣(當年隸屬察哈爾省),而留下老陝較多的二營(營長季光順、教導員張襄國、副營長肖思明),獨自向易縣進軍。
二營進軍易縣的過程中,占據了易縣境內的紫荊關,恰好這時從一一五師派到獨立團的鄧華、陳正湘、羅文坊等幹部來到二營,於是,陳正湘做主,以一個連繼續守住紫荊關,兩個連從紫荊關長驅直入,沿當年的淶易公路去攻打易縣縣城。此戰一下得手,獨立團在易縣威名大震。
抗戰初期被稱作“北嶽地區”的河北、察哈爾、山西交界處的各縣人口,每縣均不過十數萬人。比如獨立團先後控製的淶源、蔚縣、廣靈、靈丘、宛平(今天的門頭溝)、淶水、滿城,每縣都不過十二三萬人口,唯獨易縣,人口三十萬出頭,是個大縣富縣(當然跟富庶的冀中沒法比,冀中一個縣動輒就有四五十萬人口)。
問題在這兒:既然易縣如此重要,楊成武自己就已經親身到達了紫荊關,為何楊成武不一開始就將易縣取之在手?非留待一年多後的1939年初,易縣土著軍事力量孟閣臣、趙玉昆做大之後才奪之?
這就說明即使是老人們的回憶錄,因為相差的年代問題,記憶上也會出現問題,俺個人這些年研讀資料下來,感覺還是剛建國的時候,軍委下令讓各部隊的師以上的幹部寫的回憶錄較為準確,原因很簡單,離戰爭年代年頭不長,記憶較為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