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鬼使神差 第三節 賽社火(1 / 2)

裴級三磨破了嘴皮子了,好歹算是說服了小島三天不出門了,這才趕回憲兵隊去把法師給他的朱砂呢,用溫水調了,給那幾位被索命鬼附了身的鬼子喂下,還有被掐了脖子暈死過去的那幾位,也都灌了。

這時候天光就漸漸地放亮了,日頭雖說還沒升起來呢,可憲兵隊的大門外的街上,敲鑼打鼓地熱鬧了起來!

一問身邊人,才想起來今就是正月初八了,是商會組織全城的老百姓們賽社火的日子,這可是前幾天就和皇軍談好了的,人家可沒因為你憲兵隊鬧鬼就改了日期的,一到初八大早起,四麵八方的社火隊們就按照鬼子事先的規定,來總督府門前的廣場聚合來了。

整個賽社火期間全程的治安事務呢,是憲兵隊和警察局負責的,這個裴級三不負責,他安排完了自己手下人的事情,就叫上車急急忙忙地往趙府趕呢,要去討教怎麼解了小島太君血光之災的事。

一出憲兵隊的大門,好家夥,這老百姓可是來了不老少啊!裴級三是沒心情看了,讓司機按著喇叭一路穿過人群,辦事去了。

裴級三咱就先不說了,說說這賽社火吧,現在城裏的年輕人們已經見不到早些年這些正宗的社火表演了,這可是很可惜的事情,說來呢,這賽社火也是咱中國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呢!

社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起源於中國上古祭祀活動。是中國民間一種傳統慶典狂歡活動,具體形式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但是不管是東北還是西南,走到哪這個“社”,都指的是土地神,從古到今,各地的社火都有祭祀、祝福之意。

在中國北方呢,每年春節期間,各鄉村百姓都要自發組織各種社火活動。社火規模從幾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鑼鼓手,舞獅等等。老百姓呢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隊伍,並贈予瓜子花生煙酒啥的禮物。社火經過之處,爆竹聲聲,鑼鼓喧天,人山人海,氣氛熱烈。

社火表演中中最具表現力的是高台。每個高台均有一主題。常見的故事情節有三打白骨精,劈山救母等。多取材於地方戲曲故事。高台往往由經驗豐富的民間藝人指揮建造。

即在一個專用的桌子上,使用木材,布料。彩紙等材料做出各種背景。如假山。樹木,動物等,然後按其內容把男女兒童(年齡一般4—5歲)裝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固定在高台上。少則1人,多者10餘人,高可數丈。

社火的種類,包括地社火,背社火,抬社火,車社火,馬社火,高芯社火。高蹺社火,血社火,山社火,獅子舞,唱社火。醜社火等等。

地社火

這個地社火呢就是在“地上”表演的故事。這種“故事”適宜晚上表演,家庭院落、大戶人家的院子、街道、打麥場都可作為表演場地。地故事在內容上有的同馬故事相同,源於古典傳說,也有自編自演的創作節目。

地故事的演出,是由一醜角開路,演員根據情節,依次按不同的隊列出場表演,隊伍變化靈活,有分有合。演出過程要燈火通明、焰火助興。有時還將雜耍、武術融入其中。

在有些地方,還挑選一“巧嘴人”扮成“春官”說幾句順口溜,如廟會上搖麻糖會的人說得那樣,觸景生情,即席發揮,見誰誇誰,要求琅琅上口,悅耳動聽,趣味無窮。

例如,見男說男象“潘安”,見女說女賽“貂蟬”。在飯館酒店門前耍社火,就說:“你家酒菜十裏香,好象天上玉瓊漿,過路君子喝一口,永生永世也難忘。”這些人雖鬥大的字識不了幾籮筐,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記憶驚人,思路敏捷,妙語連珠,繪聲繪色,令人歎服,把眾人逗得捧腹大笑,開心至極。

因為這方麵對“醜角”的要求高,表演難度大,近年來,這種演出場麵很少見到。在此類“故事”中,常見的還有“害婆娘”(醜婆)和“蠻老漢”(醜漢),也是最逗趣,最有意思的。這一對角色均由社火隊裏性情活潑、幽默,有較強表演能力的男性表演。

車社火即在車上表演的故事。先前用的馬車、牛車、騾車,20世紀80年代之後,代之以手扶拖拉機、四輪機、汽車。現時一般不用其他車輛,隻用汽車。先用木椽在汽車上搭成亭台、樓閣架子,然後用花布、花束、明鏡、絲穗等精心裝飾一新,視社火內容,有的分前廳後廳,有的也不分。演員可多可少,一車可表演一出戲裏邊的某一場景,也可表演兩出戲裏的兩個場景。人們從演員簡單的造型中,一眼就可看出是某一出戲的某一情節或其中的表達的某種意思。

經常登上車故事演出的戲有《打鎮台》、《白蛇傳》、《三娘教子》、《鍘美案》、《黃鶴樓》等。還有創新內容的。車故事用的車不能太少,太少顯得單調、乏味,車多了陣容強大,表演的內容多樣,顯得非常壯觀。

馬社火就是馬背上的故事,即騎在馬、騾、驢身上表演的故事。演出用的騾、馬、驢必須膘肥體壯、性情溫順。演員一人一馬,在馬身上要手持兵器,或刀或劍或戈,每人做出一種固定的姿勢,依序排列,不得輕易變動。這樣,人們從表演者的臉譜和兵器上便可分辨出名堂來。同車故事一樣,馬不能太少,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