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前心理學(幼兒心理學):是研究學前期(0--6、7歲)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的科學。
2、兒童心理年齡特征:是在一定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在兒童發展的各個不同年齡階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征。(各個階段間既是相互連續的,又是有區別的。)
3、兒童心理發展的最佳年齡期(關鍵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齡時期,兒童對某種知識或行為十分敏感,學習起來非常容易。
4、縱向研究:是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對一個或幾個幼兒的心理發展進行有係統的定期觀察和研究,也叫追蹤研究。
5、橫向研究:是在同一時間內對某一個或幾個年齡階段的幼兒的心理發展進行測查並加以橫向研究比較。
6、觀察法: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幼兒的言語和行為,從而了解其心理活動的研究方法。
7、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是知覺的高級形態。
8、觀察力:一個人的觀察受到係統的訓練和培養,就逐漸形成經常的、穩定的能力。
9、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並不是一種獨穩定的立的心理過程,而注意是感覺、知覺、思維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特征。可使心理過程處於一種積極狀態。)
10、無意注意:指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誌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指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誌努力克服困難的願意。
12、注意的穩定性:是指在同一對象或同活動中洗意所能持續的時間。
13、注意轉移:是根據任務主動、及時地從一個對象或一種活動轉移到號一對象或者另一種活動中去。
14、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15、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
16、視覺敏度:是指用視覺區分對象形狀和大小微小細節的能力,也稱作視力。(兒童的視覺敏度是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的,6歲時達到正常成人的視力範圍。)
17、適應: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續作用下所產生的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18、感覺對比: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對比有兩種,感覺對比一是先後對比,二是同時對比。)
19、幼兒期健忘:缺乏回憶幼年期事物的能力描述為“幼兒期健忘”
20、記憶恢複:指識記某種材料後經過若幹時間(一般為數天)測得的保持量,大於識記後即時測得的保持量。
21、普通心理學所研究的思維的概念:是指人腦對客觀現實的間接的和括的反映,這種普通心理學所研究的思維的概念反映借助詞而實現,並從飛有的知識為中介,通常指的是抽象邏輯思維。
22、直覺行動思維:就是主要以直觀的、行動的方式進行的思維。
23、具體形象思維:是指兒童的思維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從及對表象的聯想來進行的。
24、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的需要時而產生的體驗。
25、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整體心理麵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
26、性格:是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性格是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特征,它是個性的核心。)
27、能力:是指人)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有兩種含義,一是能力指飛徑發展出或者表現出的實際能力;二是指可能發展的潛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