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中,很難見到不功利的婚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潘綏銘所做的關於中國人婚姻狀況的調查顯示:在城鎮居民中,男方收入是女方的兩倍,性生活最滿意,婚姻也最穩定。為什麼呢?潘綏銘解釋說,夫妻婚姻生活能不能保持穩定,主要是在“交換”價值上能不能保持平等。婚姻生活就是“交換”,即雙方的付出和得到的“交換”。如果有一方付出和得到極不平衡,心理很容易傾斜,久而久之,婚姻就會出現裂痕。拿離婚來說,我們常常看到,總有一方認為自己付出太多獲得太少,對方則是“狼心狗肺”,一點兒良心都沒有。女方往往說,我起早貪黑,為了孩子,操持家務,你的收入無非比我高一點,就夜不歸宿,惹花拈草;男方則認為,我的收入比你高,偶爾“開心”一下,也沒什麼大驚小怪的,可以跟你扯平。實際上,女方收入少,但由於花在家庭的勞動多,而這部分勞動本身就是機會成本(至少不應低於保姆費),是有經濟價值的,可以折算成金錢,而男方之所以有些“牛氣”,恰恰是因為他忽略了女方的這部分經濟價值,因此“偶爾開心一下”不僅不覺有愧,還有點兒滿不在乎。
既然婚姻是功利的,那麼,那些女孩子選擇“富二代”,又有什麼可以指責的?那些女生認為自己價值高,選擇對象的要求也高,這是她們的自由(當然,所有的選擇都有代價,你所選擇的是否最適合自己,是否對自己最有利,另當別論)。我們每個人選擇配偶的時候,何嚐沒有依賴一定的尺度將不合乎自己心意的人排除?區別僅僅在於,有的人偏重於金錢,有的人偏重於長相,有的人偏重於學識,有的人偏重於能力。在當前的社會上,金錢是廣泛接受的標準,這些女孩子就選擇了金錢作為尺度,這並不算冒天下之大不韙。更何況,中國的傳統就是看彩禮而擇婚配,這一點,恐怕難以否認吧。自己偏好金錢,為何不許別人偏好?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些應征的女孩子將金錢看得太重,不會得到真正的愛情。我想,這些人多慮了。單純的愛情是不可持久的,生活需要腳踏實地,必須考慮油鹽醬醋,必須容忍對方的種種以前沒有發現的缺陷。何況,如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的學者茅於軾所言,“婚姻的好壞,取決於自己怎麼對待,並不是誰跟誰才能走到一起,跟誰就走不到一起,我覺得誰跟誰都能走到一起。問題是兩個人要正確對待,正確對待這個家庭關係。”我覺得,“正確對待”的主要內容是,彼此尊重,不幹涉對方的自由。雙方要認真地約束自己,如果能做到這些,不敢說婚姻必定幸福,至少不會很差。現實中,婚姻出現問題的,往往是因為一方想管住對方,想改造對方,幹預對方的自由。
當然,把某些女大學生偏好“富二代”當作新聞炒作的那些人是否有什麼目的,我不打算去分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