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朝廷風波 命如草芥(1 / 2)

剛過了晌午,城外就已經搭起了好幾個粥棚。

一起的還有送往下麵各縣的書涵,隻是這書函卻出了些插曲,李師爺去找江善財簽發書函,江善財聽說要縣令酌情打開縣衙糧庫救濟災民,就麵露難色,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落葉城下轄七個縣,如果每個縣都打開糧庫救災,即便災情過了,一旦朝廷問罪下來,他是無論如何也擔待不起的。

這個時候他才清楚孫敬知去益州的真正目的,除了給吳迪創造開倉放糧的條件之外,最主要的就是離開這是非之地,出了事有他這個同知,下麵還有通判擔著,他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真是一個老狐狸,可他也不傻,自然不願意簽這個公函了,於是就百般推諉,各種借口,李師爺如何不知他的心思,無奈隻能返回來找吳迪,讓他再好好思量一番,畢竟此事關係重大。

誰知吳迪聽說之後,想都沒想,就簽了字蓋了印,讓公差火速送往各縣。

救災如救火,他雖做不到大公無私,可這個時候,隻考慮自己的前程,視百姓生死而不顧,他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不過他的心裏也有自己的算計,既能救濟災民,也不至於背下這個大鍋,好好謀劃一番,未必不能做到。

不想僅僅過了半日的時間,粥棚就告急了,災民實在太多了,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當天晚上幾人又聚在一起,正商量著此事。

李師爺率先開口說道:大人,明日必須要安排災民分批進城,分散賑災了,不然這災民實在太多,聚在一起,大家都可勁兒的吃,我們人手根本不夠,這糧食再多也不夠呀。

是啊,確實遠比我想象的要多,是要趕緊想個辦法了,今日我看這災民之中,多有年富力強之人,這些人或許不用吃白食,倒是可以好好利用一下了。

大人的意思是?

城外的岷水河,往年不是常常發生洪澇嗎?眼下河水幹枯,正好可以趁機清理一下河道,沿岸的上百畝良田,以後再也不用受洪澇之苦了。

還是大人思慮的周全,如此一來,那城外的災民又可以分散數千,隻是這清理河道與賑災不同,是需要花大力氣的,那每日的吃食該如何解決呀?

這個簡單,你去戶房查一查,那沿河的百畝良田都是誰家的,他們受了這麼大的好處,不該出份工錢嗎?當然,官府也不會不管,不會把這些災民全部丟給他們,本官會組織全城百姓,一起救災的,這件事就麻煩李師爺你去了,切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另外,我明日一早會派人去嘉州那邊籌糧,短則幾天,長則十天左右,定會有糧過來,到時候就可以安排災民返鄉的事了。

幾人聽完都是大吃一驚,短短幾天就能籌到糧食,這可不是一件小事。

隻有一虎跟師爺沒有感到意外,他們一聽吳迪說去嘉州籌糧,就想到了什麼,他們一路跟著吳迪從安平縣過來,對他的能力是很了解的。

不過,李師爺還是說出了自己的疑惑:大人,孫知府不是已經去益州籌糧了嗎?你為何還……

吳迪笑了笑說道:有備無患吧,萬一孫知府籌不到糧食,那麼多災民可等不起。

幾人聽完相視一笑,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什麼。

第二天一早,平兒就帶著吳迪的信趕往了嘉州。

吳迪雖有心賑災,可這忤逆之罪不是兒戲,輕則掉腦袋,重則抄家滅門,都是朝廷一句話的事兒,雖然瑞王如今在朝,可他會不會替自己說話還是未知,他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自己就不得不多做一手準備了。

接下來他就要準備去見見那些大糧商了,糧倉裏的糧食隻能用來救急,這麼多災民指望那點糧食是不太可能了,要想徹底解決災民的事兒,還是需要靠大家的力量才行。

城外還在繼續施粥,不過跟昨日比,已經好了一些。

城門口一早就貼了告示:所有年富力強者,需要去城外的岷水河清理河道,官府才會給他們吃的。

告示一貼,有人就有怨言了,說這個時候官府還剝削他們。

不過怨言很快就被淹沒了,災民之中很多年長者,紛紛站出來說話了:他們以前遇到災年,朝廷何時管過他們,多半是任其自生自滅了,如今官府給他們施粥,管他們的死活,隻是去出一些氣力罷了,這已經是遇到青天大老爺了,自古莊稼人就是靠力氣吃飯,這本來就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