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子龍門心法下卷目錄
第十一 報恩消災
第十二 立誌發願
第十三 印證效驗
第十四 保命延生
第十五 闡教弘道
第十六 濟度眾生
第十七 智慧光明
第十八 神通妙用
第十九 了悟生死
第二十 功德圓滿
昆陽子龍門心法下卷
第七代律師西晉昆陽子王常月傳
弘道闡教法孫 維陽子詹太林校
弘道闡教元孫 初陽子唐清善演
報恩消災
大眾,既是出家,以求出世,世法中所結的千生夙業,累代沉冤,都要懺除,從今消滅,後不複生,方能清楚,那酬償報對之苦。這一說,乃是下乘窮根所為,乃是逃冤負債之徒,怕死貪生之類,小誌無能之輩。此人心地不明,性天未現,隻圖眼下,不顧來生。我且把這一種的外道,說一件來與大眾聽。
大眾,有一道人,半路出家,參訪雲遊,遇見幾個伴侶,同發下願,結庵在山東嶗山修行。後因兵亂,便仝下山,到河南王屋山下,住單打坐。五六個人,雖是有緣,卻不同道,各各有個工夫的。住了一年,去了四五個人。隻剩下三人,重發願心,共求出世。後來三人中,先有一個坐化了,這兩個越發有誌氣。又坐化了一個,這一個獨自修行。打坐之時,魂遊天台山,忽遇見後化的道友,二人甚喜。後化的便說:“正要對你講,你可將前年發願改一改。我當日發願修行,要懺除冤業,以求解脫。誰知前日,塵數盡時,到了三天門外,考對曹司,高聲吩咐說:‘某人冤根尚在,劫數難逃,天榜無名,丹台無位,不得前進,可至雲台三元都會府受職。’隨即罡風灝氣,將天門遮蔽,不見其處,其神竟至三元府。三官大帝將簿子一查,說:‘汝乃下乘,旁門小法,妄想超脫。姑念迷途無知,天台山桐柏宮,山神缺職,汝且到彼,權署其事,待陰曹有缺,準汝實授。’我即哀求開示,以便陰修,三官大帝慈顏吩咐曰:‘汝在蒲團上打坐時,意想未淨,心念未空,不曾看透色身是空,不曾悟到空中不空。隻知道千生冤業懺除,累代怨仇消滅。從今滅後,不複再生。就不曾知道個,如何消滅,怎麼懺除之法。難道你那多劫以來,積下冤根,就許你心中一想,口裏一說,就消滅了麼?上乘大器,凡心頓滅,則天地皆空,幻相成灰,則虛空一體,獨有沉冤夙業,不能逃脫。所以如來佛祖,還償夙業,絲毫不掛,方證釋迦牟尼。六祖大師,洗淨沉冤,細微承受,方證西天大鑒。汝誌小根窮,不肯酬還冤業,隻願逃脫者,隻因把色身認真了,惟恐怕受苦報,打了他殺了他。汝一心隻圖安樂,這一點不肯受苦的心,就是窮根,這一點不肯償還之念,即下乘了。冤不肯徹底清澄,則冤根不斷,後劫複生,業不肯還償報複,則業因尚在,他生又遇,生生果報,皆因智光淺而心念未空,名為逃苦,不名出苦。劫劫纏繞,皆因願力薄,而誌量不宏。名為修福,不名修道。汝本當複入輪回,轉胎洪福。隻因汝,曾誦上帝法寶一百卷、彌羅號三年,心誠念切,列禦正乙真人,該實授地府曹官之職。今因汝在世,並不曾諷經錯人因果。得人財物,施散同道,理合加功加一階。該選充洞天山神副職,速去管理,陰加修煉去。’我便恍然自悟,自悔誌氣不宏。因淺則果淺,願大則報大。悔已不及,正要入境對你講,隻因各守職掌,不敢離山界而遊。道友來得正好,你可去重發誓願。凡有冤親,不辭報複,一心不退,方能苦少。存怖畏之心,則有逃脫之考。則你得了手,果位亦不能小也。”言畢不見。道人出靜,自此方知,是個獨善其身的下乘外道,將來還是守山鬼。急急焚了草庵,背了團瓢蒲團,參悟心地上用功夫。忍一切辱,受一切苦,行一切行,磨折身心,驅除雜念,一心發願,有冤者刀斧不避,照舊報酬,有業者水火不辭,照劫償還。將這色身,視為外物;那法身清清靜靜,赤赤條條,無礙無遮,圓陀陀,光灼灼,去來自在。有福不願受福,有苦不辭受苦了。此一念已經多年。忽又境中,見一道人禮拜。視之,即前化之道友也。形容照舊,麵目慚愧,不敢仰視。問其來由,原是守中之邪道,不明中理,常以神氣,注想丹田,久久功深,成一守屍鬼。其光隻有一尺,隻夠照自己一身,一身之外,依然昏暗,不見一物。今因道友入靜,光大了,攝入境中,道人少刻亦不見矣!隻道人,越發解悟性理。原來命在性中,添一分解悟,則有一分光明;添一分光明,則有一分智慧;添一分智慧,則有一分福德;添一分福德,則有一分果位。於是出靜皈依常清常靜天尊。次日到外護家說:“我今別過列位,要回首也。”眾人曰:“為何速行?”道人曰:“我三業已償,但少四恩未報,皆一念之差。” 此一念言畢,回向虛空禮拜畢,即坐化了。
大眾,你們聽著,這三個人,其道邪正不同,其願大小不一,則其回首果位,大小不一般了。大眾,誌大者為大人,誌小者為小人。誌不大,則心不廣。心不廣,則氣不浩然。氣不浩然,隻充塞得皮袋子,充塞不得天地虛空萬物也。
大眾,天地蓋載,日月照臨,皇王水土,父母養育,為之四恩。若不答報洪恩,難逃災苦。災不消,則福不長;福不長,則慧不綿;慧不綿,則性天不能常清靜了也。大眾,既皈依三寶門下修行,不知還夙債,凡有災難臨身,不可苟免,就要安心承受,一切冤家對頭,皆不可動嗔,隻是個解結,永不為冤。但冤家就是夫妻兒女的愛根也,為夙債。從此一刀兩斷,再不存那憐妻惜子之心。至於出了家的人,要把那住廟子,守山場的心,傳徒弟,顧徒孫的心,一齊絕去,割斷愛根,然後上報四大恩。這四大恩如何報呢?大眾,隻要你心量光明,好生慈悲廣大,性體法身清靜明了,普為解脫,廣行惠力,救度群生,便是報天。心界寬宏,忍辱受垢,護念萬物,性海無邊,便是報地。心性光明,智照萬物,真言開示,指迷破暗,說法度生,無有障礙,便是報日月。心性光明,謹慎行持,常行良善,不敢非為,不犯國法,不但不敢欺人,亦不敢自欺。勸人行好,各安生理。敬君如天,不敢誑妄。守清規而遵教典,祝聖壽而保國祚,便是報君王。身體不敢毀傷,修身養性,消除人我之相,懺悔三世之愆,過去之父母,現在之椿萱,隻願盡此色身,多行善事,廣行方便,心孝不為而孝,自度不敢度人,先度父母超升,然後普度一切。一切人之父母,皆我父母一般孝敬;一切人之子孫,皆同我類。普願護念,宿殃解脫,則先亡升天,心性光明,則祖宗得度,七玄上舉,三代高衝,便是報父母。
大眾,心若有一毫障礙,見不得三清天尊、玉帝,如何喚得報天?一件事不能忍,一個人容不得,些兒肚量,狹窄心腸,慣發無明,常分人我,喚作甚麼報地?必要我之身心,光明正大,才是報天地。若是那樣心地不明,誌量不大,不察來曆,錯誤是非。智慧淺薄,沒含容,少涵養,榮則喜,辱則怒的,算不得的。
大眾,你報天地之恩,須要明天地之道,開天地之心。隻要自己無欺,一切私情都掃絕,自家心性放光明,藏汙忍辱,能容物不自居,功效地靈,方是報天恩地德呢。至於我的工夫切篤,智慧發生,照見山河大地,萬物人情無有隔礙,方是報日月呢。至於我心絕妄存真,道高德重,神欽鬼服,上可感通帝座,下可役使雷霆,旱則禱雨潤蒼生,澇則求晴消水厄,福德可消兵火,正道可伏妖邪。上保皇圖永固,上祝聖壽無疆;天下太平,萬民安樂,方是報皇王呢。若是混混的,隨波逐浪,念經禮懺,不修道德,不依戒律,不行好事,不積功行,臨壇則鬼神不降,符法難行。遇劫則逃避深山,貪生怕死,如何報得皇王?至於我身,出於父母,應該竭力盡心,孝養父母,不足為奇的。你本分內該盡的不可不去做,但是父母有疾,父母有難,雖有那孝子代為承受的,但那一點心,到底不如那父母的真切。
大眾,出家人與在家人不同。既已出家,便要真真的行出家的事,超度宗祖父母方好。若是出了家,終日胡行亂走,竟把父母忘記了,如何還說恩要報呢?大眾,愛要割,恩不可忘。愛係妻兒,以至萬物,恩乃天地日月,皇王父母。若不是四恩高厚,連你這身子總是沒有的呢。四恩能報,則要你先滅三毒,貪嗔癡除淨,則身心意三業淨。三業淨,則三災八難,九橫五苦,悉皆隨心消滅,方能上報四恩也。大眾,災難來,不思自己,不曾行好,反怨天怨地的,這一等罪,越發深了。犯了法,遭了刑,不思自己,不遵法度,反罵官詈府,這一等罪越重了。不能孝養父母,不能尊敬父母,不能超度父母,反忤逆不順;出家人,又不行持戒律,立誌修行,專行癡愚背道之事,拖累父母祖宗,這罪一發大得無邊了。
大眾,四恩不是亂說的,先尊敬師長,明了這個道理,然後孝父母,則能竭力以盡子職了。能盡子職,則能忠君王,以致其身,盡臣節了。能盡臣節,方是無私。無私光明正大,報日月了。光明正大之人,必有寬宏廣博之量,必存仁義道德之心,必存慈悲普利之念,必有容忍包含之德,必有盡性立命之功,必有出生死之道,必有度人濟世之法,這方能報天地之恩。四恩報盡,五福自增,生死兩途,輪回可息,從遵師明理而來。
大眾,若欲消災,先尊道德,道高德重,災難方消,不可自悮性命也。四恩高厚未能酬,還是迷人不肯修,若有男兒心量大,包羅萬象上丹邱,尊師問道出塵埃,塵念絲毫性不開,若能無念常清靜,跳出圈兒再不來。
大眾:
四恩未報心慚愧,三業難消道不成。
欲報四恩先守戒,要消三業且修真。
守戒自然行正道,修真究竟悟浮生。
浮生既悟無常透,三業空時報四恩。
立誌發願
大眾,自古聖賢仙佛,看破世間一切有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便欲出世超凡,了悟生死,深入山林,忘身殞命,以求至道。
大眾,你們隻知聖賢仙佛之名,而不知聖賢仙佛之實;你們皆有要成聖賢佛之心,而無聖賢仙佛之誌;你們皆欲證聖賢仙佛之果,而不修聖賢仙佛之因;你們總要到聖賢仙佛的地位,總不發聖賢仙佛之願力。所以說得行不得,隻因口明心不明。道之不明者,在乎不遇明道之人。道之不行,在乎不得行道之士。所以名稱道士,何曾知道士之精微?號作全真,那個行全真之實際?無怪乎教門頹敗,祖道凋零。你們今日,既皈依三寶,受持戒律,可謂得其明道之人了。但要依我真言,去行那聖賢仙佛之事,方喚作行道之士。
大眾,聖賢仙佛,未成道之先,也與你們一般的凡夫,沒曾多個眼睛,添著隻手。隻因他能立誌,要求出世之法,明生死之機。這個誌氣,便與凡夫高明百倍,廣大千分。身子雖係凡夫,心念已具聖體了。但聖人不是空空的,口裏說要出世,他便真真的,心裏便行那出世的事。所以喚做有大雄力,存大悲心,大丈夫,天人師,總隻是個立誌,來的不凡,所以行事,行得不小。轟轟烈烈,慧劍橫肩,豎起眉毛飛閃電;威威赫赫,戒刀齊頸,睜開眼目動雷霆。外道心寒,悉皆遠遁;邪風膽顫,總願皈依。高登九品蓮台,直上法王寶座。口出語言音響,聞者皆是清靜法音。使一切天人,醍醐灌頂。身出梵炁妙音,見者皆得普蒙解脫。使無鞅數眾,酥酪成河。得道之後,大誌已遂,又發大願,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願自度,惟願度人。以自度之法,普度眾生。而不以自度之心,嗬責眾生。以百姓之心為心。百姓,即眾生之別名也。眾生即我之同類也。以同類之法,救同類之人。不度眾生,不願成道。《清靜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大眾,聖賢仙佛,不異於人。這不同處,隻在公私二字。聖人隻是公平正大,為人不為已;凡夫隻是私偏邪狡,為已不為人。聖賢是清明沉靜,凡夫是濁暗浮躁。聖人是內用剛以製己,外用柔以服人;凡夫是內用柔以恕已,外用剛以責人。聖人不知他人之非,凡夫隻認自己之是。聖人越到榮處,常思辱處;凡夫越到辱處,常想榮處。聖人未曾死,先明死後之機;凡夫死在目前,尚且隻圖生計。聖人要出世法,將世法煉心,為人子則盡孝,為人臣則盡忠;凡夫不但不知出世法,連世間的法尚且不知,那得忠於君王,孝於父母。可憐那昏迷不悟的眾生,既不知世法,又不知出世法。終日醉生夢死,虛生浪死,朝生暮死,盲生瞎死。把一點真性,沉淪萬劫,不知顛倒,翻來複去,改頭換麵,輪回不已,不知何日才得出頭呢?
大眾,既已受了戒,便是出了頭也。出了頭,便可出得苦。出得苦,可出得世了。大眾,要出苦,先受苦。不受苦,難出苦。須要依那聖賢仙佛的實話,不要圖聖賢仙佛之虛名。須要立起聖賢仙佛之誌,不要空說聖賢仙佛之言。須要修下聖賢仙佛之因,不要指望聖賢仙佛之果。須要種下聖賢仙佛之根,自然有那聖賢仙佛之報。須要積下聖賢仙佛之德,自然得那聖賢仙佛之道。須要行下聖賢仙佛之事,自然成那聖賢仙佛之身。若是行不顧言,言過其實,就是不長進的凡夫。要想聖賢仙佛之道,豈是這等沒誌氣的人,行得的麼?
大眾!須要立下大誌,發下大願,方能出世呢!
大眾,聽我吩咐那立誌偈、發願頌雲:
戒子誌心聽我說,立誌能將生死脫。先須受苦製身心,苦盡甜來死複活。
自心立誌除塵埃,世法凡情逆轉來。倒拈鬥柄巍巍立,不動真空白玉台。
不願有為成外道,不願無為迷異教。不無不有願中和,非有非無修覺照。
立誌不隨境界轉,境界險危心不亂。能將心法轉境界,智能光生燈不斷。
立誌不隨事物移,被他移動泄真機。威權一失他人手,轉輪由他悔是遲。
立誌不被事理障,執滯存留並著相。理明事徹障成空,解脫真空消幻妄。
立誌不隨耳聽聲,耳根內聽見真宗。精防耳泄迷真性,忍辱先須塞而聰。
立誌不隨目視色,含光內照虛生白。神防眼泄喪元神,目不見時心不觸。
立誌不隨口出言,希言合道歸自然。說法無聲說法竟,無說無言氣自綿。
立誌不隨舌嚐味,害命殺生無限罪。瓊膏玉液並金漿,神水甘泉生智慧。
立誌不隨鼻嗅香,人心動念壞真常。自從解脫天香後,各有心香獻上蒼。
立誌不隨身亂動,常守威儀學沉重。不教穢汙壞靈根,道體端嚴休放縱。
立誌不隨心觸物,動怒生嗔沒來曆。降伏其心順理行,明了此心尋恍惚。
立誌不隨意改變,誠意恒常時刻念。心無二念意無他,慎獨存誠歸一願。
立誌不隨緣愛牽,愛緣牽絆索繩纏。須將愛緣齊根割,割愛方能脫縛粘。
立誌不隨狂劣友,劣友狂友心不久。退人道念喪真心,敗教如何同伴走。
立誌不被盲師誤,六根六塵心不住。不依一法見真機,外道旁門身不度。
立誌先受初真戒,十戒能持心不壞。降心守律不迷真,四大威儀勤不怠。
立誌進受中極戒,密行微功觀自在。色身解脫法身成,了證三身超劫外。
立誌報恩心念切,四大恩深須了結。能將身命報深恩,孝子忠臣天地悅。
立誌修身先去假,不敢推聾並學啞。真心實意不欺瞞,些須假即牛驢馬。
立誌斷除殺盜淫,酒色財氣貪癡嗔。六欲七情三毒業,永不複起迷自心。
立誌不修中下乘,不離福報墮圈中。大乘清靜解脫道,最上一乘誌願成。
立誌苦修心不退,滅卻千愆並萬罪。罪滅福生性自明,福德積深生大慧。
立誌皈依戒定慧,無上法門無障蔽。無遮無礙大光明,無垢無淨無怖畏。
無生無死出世法,無增無減無比對。無為無相無所說,至極至尊並至貴。
超離三界上三清,梵炁彌羅登寶位。立誌皈依元始尊,道經師寶鑒臣心。
臣心立誌超塵劫,了悟身心不轉輪。誌心發願願我等,從今立誌除虛誑。
願將身命付虛空,心念真如非假妄。願學最上一乘法,願心不著一切相。
六根清淨六塵空,謹奉帝經先斷障。願消情識悟真宗,不將至寶隨魔喪。
願將心念等虛無,不將性命隨波浪。願明生死超世界,法界寬洪法身大。
法身圓滿法界空,法界真空大無礙。願度自身出生死,自度度人無彼此。
唯願普度一切人,一切眾生如自己。願心堅固得圓滿,願得真機能逆轉。
刀斧傷身身不辭,水火漂焚心不軟。三災八難並五苦,但願擔承休逆忤。
九魔十試百六災,一切妖魔難隔阻。願身雖壞性不壞,願力雖窮誌不敗。
死亦不忘發願心,萬劫千生休懈怠。設使沉淪無間獄,定業難逃無退縮。
願將自造罪惡根,忍辱苦心受滿足。願明無始沉迷性,願入無邊大靜定。
願將肝膽布施人,願入無遮大明鏡。願將悲念救眾生,願化良醫療世病。
願渡苦海駕寶筏,普接眾生離幻境。天地萬物一切真,元始祖炁一切神。
唯願聖賢仙佛道,普同解脫出凡塵。
大眾,你們各去尋思,早早的去修的是便宜。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你們自出家到今,耽延歲月,捱誤年光,頭發如霜,皮膚紋皺,齒牙漸落,骨軟筋硬,則足不能遠行;血耗,則力不能持重。精枯腎敗,則兩眼無光;神疲心迷,則智慧不生。魄壯魂消,則兩耳漸不聽了。大眾,色身有死的日子,隻是遲早不同。像這耳聾眼昏,口幹舌燥,牙落齒搖,須枯發白,筋骨硬了,手足痹了,誌氣短了,心念灰了,都是閻王送下的邀帖,恭候早臨。你們休得隻顧老婆心腸,豆腐生意,孩子家見識,畜生樣意念,隻圖目下,不顧來生。假如今日今時,鬼來勾你,你隻得去。難道躲避得的?何不看透些,早早解脫,臨行一著,撤手便行,方見得是個丈夫男子,立誌氣,有手段的,不然,唧唧噥噥,飄飄蕩蕩的,少不得到地獄裏去呢!大眾,立誌方能出世間,若無誌願萬分難。誰能立誌修真道,大力神通不等閑。
修行不立誌,卻似傀儡戲。
戲場鑼鼓歇,看你何處去。
印證效驗
大眾,你們要修清靜無為出世的妙道,隻要有誌氣做那世法。若世法行得去,則出世法在世法之中。假如世法上行不去的人,出得世的麼?連人道還修不全,怎麼行得仙道?祖師雲:“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遠矣。” 釋門宗旨雲:“恒盡凡心,別無聖解。”這兩句妙。甚麼喚作凡心?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日用平常之理是也。你們若能了將此八個字,才喚作個人。若不了此八個字,人道就不全了,如何進得仙道?
大眾,你們自從入玄門,做道士,拜了幾個師父,傳了幾句口訣,便去打坐入靜。連這師父的口訣,還不知是邪是正呢,就要劈空的下手,才下手,便要效驗,坐了兩三日,見沒光景,又撇下了,又去拜個師父,得了兩句說話,又去坐。這一點求道的心,先不大了,幾日就圖效驗,這樣功夫就淺近了。莫說不能出世,連念頭也捉不住的。這等人,心迷智淺,在蒲團上千思萬想,神不能安,氣不能定,就做出些效驗應來,也隻算做夢一般。坐上二三十年,還是一樣的凡夫,照舊穿衣吃飯,怕熱怕冷,病還是病,瘡還是瘡,死到頭來尚自不知。何苦打這作業坐。可惜了,虛度時光,枉挨歲月,老死還不曾摸著鼻孔,可憐你,就如螞蟻,鑽無縫之階,黃狗守豆腐之骨。水中撈月,鏡裏摘花,癡貓守空窟,那得現成就口的老鼠來。我今勸你們,莫被盲師搬弄,外道欺瞞,隻依著三教聖人,正大光明的路走。儒門中宰官居士,有心出世者,且莫去行出世之法,隻該先去慎獨存誠,孝父母,忠君王,仁義存心,純良盡己,恕人之過,責己之非,若把一切無明煩惱的心,都放下,且一心向道前,皈依懺悔,立個新誌氣,改了舊心腸,洗淨塵埃,放開胸懷,和平心念,安定神氣,變化氣質,習學教典,遵依清規,行些苦行,磨折身心,消些災難,立個道品。先皈五戒,誦太上真篇,受初真十戒,按法修習,依律行持,在十方堂坐下一百日,看個全真樣子,外相莊嚴,色身穩重,口不胡談亂說,目不偏眼邪視,行不亂步,手不亂動,身體端正。然後勤行禮拜,叩問真師,發願不學中下二乘,旁門外道,誌心皈命,願聞無上至真大乘清靜解脫自然之妙道,了悟生死,永出輪回,方可來受初真十戒。
大眾,如何是變化氣質?得聞道後,方許上蒲團,冥心息念,絕慮忘情,心地用功,全拋世事。把那傳受中極三百大戒,細細參悟,了徹粉粹,方知大事因緣,隻在身中,不出心外。密功妙行圓滿,印證虛無,自然百尺竿頭,又有進步。若是那野馬的劣心,村牛的暴性,上不知天有多高,下不知地有多厚,木頭一般,石頭一樣,沒靈竅,少見識,把丹經念些肚裏,放肆欺人,高談闊論,無知強辯,扭曲作直,指東作西,扳藤扯葛,說瞎話,走絕路,自己被人哄,又來哄別人。一身道扮,帶著飄灑,仗庇他兩腿會打坐,兩腳會走路,舌頭會欺人,化得出碗飯來,住了一個廟子,收了兩個徒弟,做了幾年鏖神,走了幾座山場,認得幾裏道路,他自己便心滿意足,自己貢高我滿,驕傲起來,眼也大了,膽也大了,不把那戒定慧放在心上,不把那律師戒子放在眼裏,滿口胡說,自己不怕醜,對人道,我們是上乘人,要甚戒。我們也吃酒,也吃肉,守定煙花斷淫欲,一戒百戒,又有甚麼戒,那《道藏》中雖是有戒,不過是太上老君留下戒小人的。可憐可憐,他竟大膽,認作大人了也。瞎字不識,半竅不通,人還不曾變得全,就妄自尊大,也算個全真道士。掛的牌子,也寫丹經;拏把扇子,也寫丹經;掛個袋子,也裝丹經。葫蘆也帶許多,胡弄些草藥,賣銀子,買肉吃。不知脈理,就說會醫病,左右隻是那幾個方子,假說立功,其實借此度口。終日講談張之非,說李之短,搬唇弄舌,東流西蕩,尋衣覓食,敗壞太上的教相,玷辱全真的名頭。真是教中魔王,山中鏖道,剪徑的強人,騙人的光棍,毀律師戒子,罪孽種子。不知那一日,惡貫滿盈,自有天曹報應,地獄拷掠呢!至於那中下愚人,才入道門,心窄誌小,隻要打坐,不肯受苦降心,拔根斬斷,隻要拖泥帶水,著相存心,挺挺的坐在單上,隻管要功夫效驗,搬精運氣,日夜不休。把個身心,坐的靈機迷失,玄竅壅塞,認賊作子,認魔作境,久久不悟,竟不能救,多有自悮性命,仍落輪回。大眾,他不肯圓通,求人印證,把個無極大道,當作血肉團中的物,把識神認作元神,隨他而轉,豈能了生死麼?
大眾,你們切要記著我言語,把這些邪法旁門外道,急早遠他,放下心來行大道。這大道,莫圖眼前效應,隻要心上參悟。若有誌氣的,把這條心,一直行去,就是銅牆鐵壁,也要衝開,自然有個出頭的日子,果熟自落,時到心靈,恍然大悟,通天徹地了也。若是福薄緣淺者,須要積德累功,勇猛精進。這一世不悟,那一世悟,來生不悟,便千生萬劫,少不得悟。這一點悟道之心,劫劫不退悔,這個人,定然是個大悲大願的聖賢,究竟成道。大眾,仔細聽我說與你們知道,洪福易修,清福難修。你們有心要去做出世的道,是王道,不是那存思烹煉,長生不死的霸道。這王道無近功,不在乎三年九載,隻以見性為主。效驗日日有,時時變,局局新。看著上進的,不在乎眼中見光,鏡中見物,頭生圓象,腦破天門,腹內火蒸,渾身骨響,麵潤口香,手足堅固,都是外道邪魔。至於拘名執象,安甚爐,立甚鼎,子時升鉛,午時降汞,進陽火,退陰符,按卦行功,依時取驗,都是下乘小道。這清靜出世的道,與此大不同的。假如《皇經》,發心立誌,發願超凡,這一念初心,是玉女放香了。心香才放,便有四生六道,聞此香者,普蒙開度。這放香,便是功夫,這聞香,是效應了。又如玉帝放光,就將一切諸天諸地,無極世界,都攝入光中,如無邊明鏡,互相容入。這放光是功夫,這能攝諸天,互相容入,便是效應了。又如斷障是功夫,十七光、三十種功德,便是效應了。功德品,報應品,便是誦經人的罪福效應了。假如你們,先是輕浮躁妄的人,口裏話不住,都是胡言;手也不停,腳也不定,坐也不正,睡也不寧,眼睛大睜著,東張張,西望望,走將來時一陣風,不是那道人的行徑。就是野馬,不曾被鞍一般,摠走不上道路的邊。如今受戒,穿起戒衣,戴上戒巾,托了缽,著了鞋,把個身子,都約束定了,不覺的跟好人,學好事,把氣質都改變了。就把前頭的俗氣粗魯之狀,變作從容有禮之人。持戒是功夫,外相莊嚴,變化氣質,改為道貌,使人一見起敬,這便是持戒的外相效應了。若能行持妙行,精思合道,隻求明心見性,不圖效應,隻愁功夫不到,不愁效應不來,自然火候熟時,一悟到底。若是行持不密,隻是心非,兩念三心,間斷疑惑,心不真,則神不定,念不純,則氣不聚。神氣浮遊,心念不誠,效應從何處來?你們今日既有大誌,要出生死,且把心腸放大些,手腳放長些,功夫著緊些,效應放後些,就妙了。譬如良醫下藥,務在中和;庸醫下藥,務在速效,不顧本元,隻圖見功。功雖見了,畢竟傷了元氣,別處受損,病人不知,隻誇見功為妙。又譬如兩人騎馬,一馬如飛,一馬遲鈍。疾者日行百五十裏,遲者日行百二十裏,人皆騎疾馬,不知十日之後,疾馬力盡,日行不過百裏,便喘汗矣,而遲行鈍步者,今日也是百二十裏,明日後日,也是這些,熬倒疾行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