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弟弟當年在北京上學這件事,大概是我那個時候最意難平且不能理解父親良苦用心的事。
那時候最不能理解父母,為什麼就能讓弟弟在北京上學,而我卻要在老家艱苦的環境下成長。
弟弟去北京以後,家裏就是我跟奶奶相依為命,奶奶很愛我,她陪伴我整個童年,我也很愛奶奶。
弟弟不在家的日子,我很孤單,鄰居家的孩子都被父母帶出去,我家住的附近就隻有我一個孩子,我每天基本也是幫奶奶幹農活度過那些留守的時光。
古人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
2004年,那年暑假,我和弟弟在父親一個朋友的帶領下又去了北京。通過父親兩年的努力,我們家的經濟條件有了質的飛躍,之後的每一年暑假我都是在北京度過。
那一年父親有了自己的諾基亞手機,有了燒油的三輪車。對於我們的通訊和出行就變得更加便捷,也許這些在別人眼裏算不得什麼,但在我們眼裏就像是被上帝眷顧的家庭,從貧窮走向小康。
也就是那一年弟弟就留在父親的身邊的上學,讀幾年級我已經記不清楚,那時候年幼的我,不是很理解父親,一直覺得他重男輕女,覺得他一直以為弟弟是他未來的希望,而我則是將來要嫁給別人家的姑娘。
從那時開始我有些叛逆,對於弟弟在北京上學,父親是有一些想法的,他可能覺得弟弟當時稚嫩不懂得自己照顧自己,或有他們對孩子甚是思念,留一個在身邊緩解思鄉之苦,又或是他覺得物質條件再好一點他也會接我一起在北京上學。
我一個人在老家,父母親對我很少管教,唯一的管教就是每個月在電話裏頭對我的諄諄教誨。可那對於遠隔千裏一年才能見兩次父母麵的我是遠遠不夠。
那幾年,奶奶的年紀逐漸變大,我看著奶奶頭上的白發一根根多了起來,我變得不想讀中學,因為高中就意味著我得離開奶奶身邊,一個月,有時候兩個月才能見奶奶。
奶奶文化很少,不識什麼字,她希望我多讀書,我們婆孫兩人經常晚上睡在床上討論讀書的問題。
奶奶叫我不要擔心她,說她會懂得自己照顧自己,叫我好好讀書,將來帶她去城裏享福。
我後來告別奶奶去縣城讀高中,一直到高中畢業。
弟弟則一直在北京上學,北京對於我就像是我夢想中的一個目標,即使若幹年以後我沒有紮根北京,它也是一直神聖的存在我的生命中,就像刻進命裏沒有實現的夢想。
那幾年弟弟一直在北京上學,他在父親母親的寵溺中從童年到青年。
我一生都有一個脆弱且不夠強大的情結,那就是“傷離別”。 那種情結也許是從童年走進我的生命伴隨著我往後的許多年。
那些年,我每年都會曆經離別之苦,每一次春節過後,父親母親弟弟從四川去往北京,走時那種滋味;每一年暑假我從北京回四川,離開時那種感覺,那種父母子女分離的痛苦真的需要一生去治愈我那時的童年。